林建山專欄:臺灣未來 要向右競創新或向左爭確幸?

臺灣的未來正在一個十字路口上,猶疑到底要向右往競爭創新路上或向左爭小確幸?(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臺灣社會前途在哪裡?臺灣未來的出路在哪裡?是當下最為嚴肅的問題之一;究竟,臺灣邁向未來,應該要立基於既有的經濟社會實力,積極延伸向右走,努力競逐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創新國家?或者是掉轉龍頭,全力轉進向左走,爭取每一個體的人人小確幸?則是另外一個,值得整個社會省思的國政策略抉擇問題。

即將成為更先進國家的臺灣

1980年代商品市場經濟的高科技化、高等教育化、國際化,及全球化之成功,使臺灣快速從貧窮落後的一個小農經濟社會,躍升為一個先進多金的富裕社會。同一時期建置的《勞動基準法》,則在同步施行並已全盤改變臺灣勞動市場經濟屬性樣態的過程中,越來越走入「極端自我保護主義」的道路邁進;最近這項規範國家人力資本配置利用的根本大法,更在其已實施30年後的檢討修正案中,準備直接襲取「歐洲福利國家時期的失敗規範」,以讓臺灣經濟更加落實地走上「福利國家的坎坷路」。這種由原本中間偏左即將更加極端傾左的側斜面國家發展策略走向,的確值得我們大家必要聚眾集思,共同宏觀深度地予以審慎檢視。

進入廿一世紀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富裕社會」臺灣,可以說在一個國家的發展階段位置上,已然從麥可波特教授(Michael E. Porter)《國家的競爭優勢》(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1990)巨著所謂的「要素驅動國家(factor-driven state)」階段,一舉跨越了「資本驅動國家(capital-driven state)」階段,而瞬將更上層樓,成為得以直追歐美社會的更加先進國家地位上,向前邁進。

站到向右轉或向左轉的分岔路口上

這時候,也就應該正是臺灣面臨了一個,重大而且極為關鍵的,國家願景擘劃,以及針對未來前景發展策略,必須妥慎抉擇的時刻:究竟,我們是要讓臺灣社會直行邁前朝向依恃高科技產業經濟基礎的「創新驅動國家(innovation-driven state)」而永續成長發展?抑或是,要讓臺灣社會回頭逆轉朝向依恃於高國民儲蓄的民富多金基礎之「財富驅動國家(wealth-driven state)」而發展?

從既往先進社會國家的歷史驗證中,直前邁進為「創新驅動國家」的社會,將使臺灣擁有更大突破升級向上、向前永續躍升的潛力與空間,也較能維繫一個國家的永續吸引力與全球競爭力;而一旦轉進為「財富驅動國家」社會,或者更直白說,就是要逆轉成為「以消費財富來維繫永續運轉之國家」社會,則通常所代表的就是,一個國力即將轉折向下,步入「停滯緩放發展階段」,甚至於終致走向頹退衰敗前景的國家社會之到來。

正在事實疾步踏上「財富驅動國家」發展之路

對臺灣社會而言,在當前之階段,是相當具有高度情境條件以及足夠潛力能量,得以讓自己大步邁向「創新驅動國家」社會而發展的;祇可惜,自從20年之前,李登輝「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之「民意至上」(但實情卻是「民意代表至上」)的治國政策,賡續而至陳水扁的「福利國家臆想」理政願景,成為治國政策主軸之後,臺灣社會已然事實上,正式疾步踏上了「財富驅動國家」社會發展之路,而且是一條通盤接受「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化」社會意識形態發展之路,與幾乎同一時間,中國大陸積極走上「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化」之路發展,形成極其反諷的國際對比圖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