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尤奴斯在中國的春天到來了嗎?

京東集團創始人兼CEO劉強東、格萊珉銀行創始人尤努斯出席發布會,京東集團與格萊珉中國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意向。(取自騰訊大家網)

2006年,尤奴斯和他的孟加拉鄉村銀行(格萊珉銀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由經濟學家茅于軾、湯敏等人於1993年創辦的中國農村小額扶貧貸款卻仍然舉步維艱。格萊珉銀行接受存款和其他服務,1983年就以銀行的形式得到了政府的認可,茅于軾他們的鄉村扶貧貸款在「社會企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受政策所限不能接受存款,本金全部來自捐贈;發放貸款則更寬鬆——給患病農民發放「無息貸款」,助其恢復勞動能力;提供「付息貸款」,讓借貸人帶著壓力致富。也正是因為這兩者的區別,導致兩者的發展速度迥異。

時間進入2014年底,中國經濟進入1990年以來的最艱難時刻——工業和基礎設施產能嚴重過剩,環境污染與破壞嚴重,GDP嚴重下滑。此時,尤奴斯再一次來到了中國。2014年12月17日,京東集團與格萊珉中國宣佈在多個領域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借助京東的互聯網渠道和供應鏈資源,結合格萊珉在農村金融服務領域的深厚經驗,攜手開拓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京東集團創始人兼CEO劉強東、格萊珉銀行創始人尤努斯均親自出席發布會。

這一回,尤奴斯在中國能走多遠?

依我看,茅于軾先生們的鄉村扶貧貸款之所以步履艱難,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出生得「太早」了,沒有趕上天時、地利、人和。「人和」是當時人們的觀念還沒有解決民辦金融問題,沒有想讓民間金融也有吸儲和放貸的權利。「天時與地利」,則是「中國經濟奇蹟」的大投資大產出模式讓很多人忘乎所以,根本不重視小微金融和小微經濟體。未曾想到,那些轟轟烈烈的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倒是那些最微小的經濟體——家庭和個人,他們的活力才是經濟和社會活力的最根本源泉。

今天,中國經濟重新站在「停則思變」的緊要關頭,不論是金融開放還是民間財產的資本化問題,都重新浮出水面,京東與格萊珉中國的合作恰逢其時,並且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壓力、技術和觀念可以改變一切,尤其是互聯網技術。除了滿足好奇心和克服恐懼,人類大多數技術和觀念都是由盈利模式所驅動的,誠如尤努斯所說:個人的利潤追求,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頭等大事。

傳統農民和中小企業常常不能像大企業一樣得到銀行貸款,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傳統大企業可以利用土地、廠房甚至品牌無形資產等進行抵押,可是農民和中小企業通常無財產進行抵押。格萊珉銀行通過熟人社會的「信用聯保方式」成功解決了窮人的無抵押貸款問題:無須抵押和擔保人,以5人小組聯保代替擔保,每年可以50次分期返還,返還率達到了98%。

這讓我想起吳小波講述的一個真實故事:1990年代初,浙江溫州某縣的一份報紙,是全國訃告刊登量最大的報紙,幾乎整個版面都是訃告。原來,在這座縣城有一個著名的廢舊機床交易市場,當地人去北方和西部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二手機床,然後轉賣或拆卸零件分銷。而當企業上門收款時,家中親人就集體上演收貨人猝然離世的苦情戲碼,並拿出當地報紙證明事情屬實。

就這樣,“假死”讓他們幾乎以零成本得到機床並轉手獲利。該縣就依靠著這一手段,從全國貧困縣一躍成為富足之鄉,但當地人“毫無信譽可言”的惡名亦隨之遍聞天下。奇怪的是,在這樣一個外人看來信譽基本為零的地方,當地人借錢卻從不用打借條寫利息,全都通過口頭協商,並且都能兌現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