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順貴專欄:馬政府真的重視產業發展嗎?

優良科技大廠大立光耗費兩年,才得以覓得新廠建地,去年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還當面向馬英九總統陳情。(截取自三立電視畫面)

日前報載現為全球智慧型手機鏡頭龍頭廠商的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立光公司),現有產能無法滿足龐大訂單需求,積極全台覓地建廠近二年,竟直到日前才有著落。對照全台高達2千8百公頃的閒置工業區,與地方政府不斷假借重大建設名義徵收農地變更為住商用地,大立光公司建廠需求面積僅約5公頃,卻需耗費近二年光陰覓地,試問馬政府真的重視產業發展?抑或僅是放縱地方政府勾結派系、財團炒作地皮的藉口而已?

大立光公司從事高階手、相機鏡頭及其元件的設計、研發與製造,為蘋果iphone、ipad及HTC手機鏡頭主力供應商,全球市占率逾20%,近年來毛利率攀升至50%以上,因此成為台灣股王。此次預計投資205億元,在台興建全球最大高解晰度鏡頭元件生產基地,並將市場往穿戴式裝置、機器人、醫療用吞入氏膠囊、行車及運動記錄器等高解晰度鏡頭延伸。此種擁有高度競爭力,又宣示根留台灣,可以實質新增就業機會、增加稅收,不會動輒讓員工放無薪假,甚至反向每年提撥20%獲利回饋員工的優良企業,任何國家爭取設廠唯恐不及。根據去(2013)年經濟部工業局清查工業區閒置土地結果,中央有946公頃,地方政府手上則有1762公頃;另外私人開發的亦有106公頃可以釋出,明顯供給絕對大於需求,試問經濟部工業局、科技部各科學園區管理局與各地方政府究竟在幹什麼?

另一家同樣擁有高度競爭力,毛利率也幾乎始終維持在50%上下,晶圓代工製程領先全球的半導體大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積電),也面臨類似設廠難題。該公司為求從包括Intel、三星在內的世界晶圓大廠競爭領先群中脫穎而出獨占鰲頭,規劃盡早切入10奈米製程研發,中科管理局於1、2期的基地旁,依台積電設廠需求價購一塊土地納入科學園區範圍內(因土地徵收條例修改為市價徵收,此案遂順利依市價購入),以供台積電使用。惟於環評過程,因當地空氣品質與環境涵容能力幾乎臨界,中科管理局與台積電公司做再多環境影響減輕對策,增加再多環境保護措施與減排承諾,也難釋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疑慮,而環保署為避民怨,也只會對台積電的設廠環評嚴審,以致其環評遲遲無法通過

然而環境涵容能力的臨界與當地空氣品質動輒超標,既非台積電研發的製程所致,也不是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吹毛求疵。問題是出在當地的許多空氣污染指標已經瀕臨管制標準或環境涵容能力界線,台積電的設廠,不過是那最後一根稻草。但困局真的無解嗎?與其一味苛求台積電與中科管理局,包含環保署在內相關政府部門的視角能否換個方向?

當地原有許許多多污染源,有的是較早獲得營業與排放許可的工廠,因而通常其污染防治措施也較無效率,更多是農地上的違章工廠,根本沒有污染防治設備,經濟部工業局卻只會形式上的列冊輔導,鮮有積極作為─實質輔導或取締,因而污染源加總之後,當地環境品質已瀕臨容許界線。那些較早依法設立的各式各樣企業,其營業固然應受信賴保護,但與時俱進的污染防治責任也不容推卸。環保署曾想依空氣污染防治法分區進行各項空氣污染指標總量管制,經濟部工業局總是以會影響經濟發展為由極力反對,地方政府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普遍也不願配合實施。於是環保署順水推舟,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