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在《鐘為誰鳴》中寫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沖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敲響。」
這段話,出現在1996年中國小說家王小波的短文《從internet說起》中,而在20年後,大陸媒體人鄒思聰再次分享了這篇短文,因為在即將到來的3月10日,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稱「廣電總局」)出台的《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將在中國大陸正式上路。此規定的出台,恐將正式結束網絡傳播的信息長期以來在中國出版物管控的相關法規的邊緣打擦邊球的情況。
而如同「前哨戰」一般,在今年春節前後,兩部近日在中國爆紅的網絡自製劇,《太子妃升職記》與《上癮》,被先後從全網的視頻網站上下架。緊接而來的是2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電視劇行業年會,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在會中點名網劇,提出一個大標準,「電視不能播的,網絡也不能播。」李京盛在談到到底什麼能拍時,特別提到了中國電視劇產業協會去年年底出台的《電視劇內容製作通則》,裡面寫到,「展示非正常的性關係、性行為,如亂倫、同性戀等,不能拍;不健康婚戀觀,如婚外戀、一夜情等,不能拍。」
對於在中國網絡輿論中早已「惡名昭彰」的廣電總局來說,要求影視作品下架整改其實已不是什麼新聞,但是這兩部遭遇下架的作品又有一些不同。《太子妃》與《上癮》其實對台灣觀眾來說都不陌生,它們或多或少得涉及了「同性」議題,同時又都是一夕爆紅的低成本網絡自製劇。

在大陸知名的知識問答型網站「知乎」上,談到廣電總局下架網劇一事,有一個有趣的論調。「想起前段時間很多人翻墻出征FB,不說髒話不罵人還用表情包進行「文化輸出」,我覺得真心挺可悲的。帝吧出征,沒有達到什麼效果。看人家廣電出征,這才是寸草不生。」拿大選後的「帝吧出征FB」來與廣電總局聯繫起來,因為兩者有一個相似點,「文化輸出」,對廣電總局來說,就是輸出中央的價值觀。為什麼說廣電總局對影視作品的內容的管轄體現了中共中央的價值觀?對一般人來說,接受某個意識形態最容易的方式往往不是通過課本冰冷的文字,而是在潛移默化間通過最放鬆的娛樂中,影視作品首當其衝。所以說,廣電總局此次的態度以及民眾對其的反應,是觀察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
在管制越發收緊的現況下,有兩個議題值得再次引起討論。若中央所灌輸的價值觀如此強勢,那麼在中國的同性議題是如何發聲的呢?而對意識形態的審查,又是否扼殺了影視作品或整個影視市場的創意呢? (相關報導: 中國走紅同性戀題材網路劇被迫下架 | 更多文章 )
一直以來,兩性議題在中國處於一個「既然無法嚴肅得討論它,那何不愉快得「娛樂」它呢」的一個狀態。像《上癮》這樣一部火紅的同志劇,為何不是出現在兩性平權運動佔據主流話語權的台灣,而是出現在中國大陸呢?我們可以發現,在台灣,與同志議題相關的影視作品,大都是以一個相對嚴肅的角度探討這一群體在社會中的掙扎與衝突,但是在大陸卻是完全娛樂化的。有許多人談到《上癮》之所以爆紅,是因為它完全是一部校園偶像劇,就像《流星花園》一樣,只是主角的性別換一下,其所滿足的,就是在大陸的一種「CP」文化。在大陸有這麼一個人數眾多的群體,叫「腐女」,她們看《瑯琊榜》的時候會想象靖王與梅長蘇的關係,看《盜墓筆記》的時候會看吳邪與張起靈的互動。比起嚴肅的同志議題,對於感官的刺激更有意思。而這樣的文化在大陸存在已久,也催生了像《太子妃》這樣「男穿女」的劇或是《上癮》這樣的同志青春校園劇。比起台灣的「挑戰權威」,「娛樂至死」才是中國年輕一代的生活所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