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要結束了,許多人不禁開始感嘆:「怎麼感覺今年又過得更快」,儘管我們清楚知道每一年的長度都固定是地球繞行太陽一圈的時間。然而,這其實是有研究根據的,《衛報》29日指出,我們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與我們的記憶和注意力有密切關聯,當生活充滿新鮮事物和挑戰時,我們更容易記住那些時刻,從而感覺時間變得更長了;相反地,當生活只剩下枯燥的例行公事時,就更容易覺得時間「被加速」。
2024年要結束了,許多人不禁開始感嘆:「怎麼感覺今年又過得更快」。(AP,示意圖)
根據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奧格登(Ruth Ogden)和其同事於7月發表的研究,不論是在英國還是伊拉克,大多數人確實感覺聖誕節一年比一年還快到來。雖然這有部分可能是因為節慶裝飾品越來越早出現在賣場中,但這也與我們主觀上如何感受時間的有關。
《衛報》表示,隨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這種覺得時間越過越快的感受可能讓人備感壓力,甚至對那些還沒完成的目標反覆懊悔。不過,專家指出,我們其實有辦法放慢自己對時間的感受。
人類對時間的感受相當奇妙:時間的快慢取決於我們在做什麼;而回顧過去時,時間也可能被「縮短」或「延長」。德國心理與健康前沿研究所( Frontier Areas of Psychology and Mental Health in Germany )的心理學研究員維特曼(Marc Wittmann)將這種主觀的感受稱為「感知時間」(felt time),與客觀的「鐘錶時間」(clock time)相對。
更有趣的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時間,和回顧時的感受可能完全相反。當我們玩得開心時,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而當我們無聊時,會覺得時間格外漫長。然而,當我們回想那些充斥例行公事的無聊時光時,所有的日子在記憶中反而變得模糊不清,感覺這整段時間變短了。許多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人們的日常越是單調,事後回憶起來,時間會過得越快。
此外,像是西班牙女登山家佛萊米尼(Beatriz Flamini )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當佛萊米尼於2023年4月走出西班牙南部摩特里(Motril)附近一個70公尺深的洞穴時,她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在裡面待了500天。佛萊米尼在這段日子中的大多時間都在編織、閱讀、畫畫和健身,她以為自己只待了160到170天而已。這告訴了我們,在沒有同伴、陽光和時鐘標記時間的情況下,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容易嚴重扭曲。
西班牙女子極限運動員 Beatriz Flamini 日前完成了在洞穴獨自生活500日的壯舉(圖非當事洞穴)。(Unsplash)
與記憶有關
許多科學家認為,對時間感受的扭曲與人類記憶的運作方式有關,而「新鮮感」又是幫助我們的大腦編碼(encode)更多記憶的關鍵。奧格登解釋說:「我們的大腦很懶惰,並不會時刻監督著時間。因此,當我們試圖回顧一年有多長時,會以形成多少記憶作為指標。一段充滿新奇且豐富記憶的時期,體感上會比較長;而幾乎沒有新記憶的時期,則會覺得很短」。
(相關報導:
2025台電招考月薪最高3.9萬起!徵才薪資、重要日程、地點細節一次看
|
更多文章
)
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假設。根據《衛報》,一項研究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參與者的大腦活動,並測試受試者估算影片時長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更擅長估算時間長短的人,他們的大腦記憶中樞——海馬迴,與其他大腦區域的連結更強。另外一項研究則發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判斷時間長短的能力相較一般人表現更差(阿茲海默症會導致患者的海馬迴萎縮,並造成記憶問題)。
與大腦處理多少資訊有關
不同於用記憶解釋,來自里茲貝克特大學(Leeds Beckett University )的心理學博士泰勒(Steve Taylor)更傾向用大腦當下處理的多少資訊,來解釋人類對時間感受的差異。泰勒認為,當大腦幾乎沒有需要處理任何訊息時,我們就會感覺時間流逝得更快。
《衛報》表示,這也是為什麼隨著年紀增加,我們感覺時間越過越快的原因之一。泰勒說:「當你是個孩子時,一切事物都很新」,但隨著年紀越長,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規律,大腦需要處理的資訊也就相對變少。在泰勒的最新作品《時間擴張經驗》(Time Expansion Experiences)中,他用一對雙胞胎的思想實驗來解釋他的主張:想像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畢業後留在家鄉工作,且終其一生都做同一份工作;另一個則在畢業後去環遊世界,結交新朋友並學習新語言。泰勒認為:「假設他們在同一個年齡去世,環遊世界的那個主觀上會覺得自己的一生長得許多。」
這其實與維特曼的主張相呼應,在我們長大、生活變得規律後,生活中的新鮮感也就越來越少;缺乏新鮮感意味著大腦要處理的訊息更少、能形成的記憶也更少,導致時間彷彿加速流逝。
除此之外,《衛報》指出我們的情緒和專注力也會影響記憶。如果我們在非常投入某一件事,關於那件事的記憶便會更鮮明;而身處一個新環境,例如出國度假時,通常會自然地提昇我們的情緒和注意力,進一步強化記憶形成。
如何放慢時間:接觸新事物
維特曼和泰勒都提到,旅行確實是放慢時間的好方法。泰勒回憶起柏林圍牆倒塌後,他在東德待了8個月;再次回到英國時,竟然感覺像過了8年,他笑說:「當時我覺得自己像是羅馬士兵,在帝國偏遠的前線打滾多年才回到家鄉」。
《衛報》指出,要讓時間慢下來其實不需要昂貴的旅行,而且頻繁的出遊也可能反倒成為一種新的例行公事。任何未曾去過的地方,即使只是隔壁社區,都能帶來新鮮感。同樣地,改變日常習慣,例如認識新朋友、嘗試新活動、學習新知識等都能達到類似的效果,更棒的是,這樣還能幫助我們擺脫同溫層。
奧格登強調,要享受這些活動帶來的好處,關鍵在於「花時間」,她建議:「空出時間和空間,去做那些能讓你記住的事情,並花點時間回憶那些發生在你身上的美好事物。當我們越珍視這些記憶,越會覺得這一年更加充實。」奧格登補充說,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或是用「已完成」清單取代令人壓力山大的「待辦事項」清單,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記住這些時光。
如何放慢時間:留心週遭事物
2024年9月9日。愛沙尼亞塔林的一座城市綠地中,一隻甲蟲沐浴在陽光下。(AP)
泰勒表示,花時間親近大自然可能尤其有效:「大自然本身就適合讓人冥想,能讓我們更專注當下。」他認為,融入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中,能使我們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抽離,而更留意周圍的一切,進而改變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此外,談戀愛或參與志工服務也可能有類似的效果,與外在世界有越多連結的經歷,越令人難忘。
2024年12月26日。在密西根州索耶(Sawyer)的沃倫沙丘州立公園,一名遊客正沿著密西根湖漫步。(AP)
如何避免時間加速流逝
顯然,過於規律的生活會讓我們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機械式地完成例行公事,而非用心去體驗。在尚未發表的研究中,奧格登和維特曼發現,使用社交媒體更容易讓人覺得時間被浪費了,維特曼說:「滑手機對我們的情緒沒什麼吸引力」,奧格登也補充道:「不要只看著社群媒體上別人的生活有多精彩,自己也去做些有趣的事情吧!」
這不是要你完全拋棄習慣
《衛報》表示,習慣對我們來說依舊重要,舉例來說,固定的通勤路線能幫我們省心,從而將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任務上,而不是每天出門前還要思考等等該走哪條路。
除此之外,許多人天生就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頻繁的改變可能反而讓他們陷入焦慮和迷茫。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腦神經科學教授埃謝爾(Karen Ersche)為此還設計了一個「你是習慣的動物嗎?」的測驗。埃謝爾指出,如果你對不確定性感到困擾,或因改變而感到焦慮,那為生活增加新鮮感可能不利你的心理健康。同樣地,容易衝動的人,例如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人也可能因為過多的變化,而使生活變得更加混亂和困難。對於有認知衰退或癡呆的老年人來說,規律的生活也能讓日子變得簡單。
埃謝爾建議,與其完全拋棄規律,不如偶爾嘗試建立新的習慣:「最簡單的方法是改變你身處的環境」,如果你總是在家工作,可以每隔幾天去辦公室或圖書館。
2024年12月29日。紐約時代廣場,活動參與者在跨年活動前拋擲五彩紙屑。(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