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卡特創立的非營利性組織「卡特中心」宣布,卡特29日在喬治亞州平原鎮家中逝世,享嵩壽100歲。這位美國總統的辭世,勾起許多人對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難忘回憶。卡特1999年訪台時表示那是正確決定,也不認為應為此向台灣道歉,當時說法引起諸多爭議。
卡特的兒子詹姆斯・「奇普」・卡特(James "Chip" Carter)說:「我父親是英雄,不只對我而言,對所有相信和平、人權及無私奉獻愛心的人來說亦復如此。一眾兄弟姊妹和我跟世上其他人共同分享父親這些共同信念」、「因為他讓人團結一致的方式,世界就是我們家人。感謝各界堅持這些共同信念來紀念他。」
卡特1924年10月1日生於喬治亞州農場家庭,父親是州議員,1943年進入美國海軍官校,展開11年的海軍生涯。直到1953年父親去世,他決定退役還鄉繼承父業,退役時軍階為海軍上尉。卡特經營農場種植花生有成,1970年代中期已擁有土地3100英畝,資產總值100萬美元。由於關心並參與地方活動而廣泛接觸群眾,投入政治生涯。1970年競選成功,成為喬治亞州第76屆州長。
1976年10月22日,在維吉尼亞州威廉斯堡舉行的第三次總統辯論結束後,吉米·卡特(左二)擁抱了妻子羅莎琳·卡特。(美聯社)
1978年2月20日,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在德州的帕多瓦學院(Padua Academy)的募款活動中與參議員拜登交談。(美聯社)
擔任州長4年期間,卡特整頓財政、提高政府效率、保護自然與歷史資源,更積極消除種族隔閡,宣布起用黑人參政。卡特在1976年大選中擊敗時任共和黨總統福特(Gerald Ford),於1977年1月至1981年1月擔任總統。任內重大事件包括1977年曾居間促使以色列和埃及在大衛營(Camp David)進行談判和簽訂協議,使這兩個中東國家和平共處;其他還有1979到1981年的伊朗人質危機、1979年的能源危機、三哩島核事故,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等。
1978年,卡特未徵詢國會或要求國會同意,即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在台北的美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通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由於此舉不符合傳統外交慣例,當時的外交部長錢復曾批評這是無禮之舉。
1978年1月20日,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右)和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一同參加晚宴。(美聯社)
之後美國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訂立「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台灣安全若遭受威脅,美國有義務協助台灣自我防衛,卡特簽署法案。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國正式建交,同時結束與台灣的官方關係,雙邊外交工作由新設立的美國在台協會(AIT)負責。
不過卡特也被經濟厄運和伊朗人質危機毀掉連任之路,1980年爭取連任時,不敵共和黨的雷根(Ronald Reagan)。不過卡特卸任後積極參與各種戰爭及人質危機的調停斡旋,並致力慈善工作而備受敬重。他為外交奔走,努力化解北韓、伊拉克、巴爾幹半島等各地紛爭,1994年6月,美國對北韓寧邊核設施計畫定點打擊,雙方軍事緊張達到最高點時,卡特突訪平壤與北韓領導人金日成見面,成為第一位造訪北韓的美國總統,戲劇性扭轉局勢,獲得北韓承諾凍結核開發,他也因爲投身人道主義工作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相關報導:
第一位年滿百歲的美國卸任總統!卡特長尾巴,CNN:川普、賀錦麗該多關注老年福利政策
|
更多文章
)
2021年7月10日,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和他的妻子、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慶祝結婚75 週年。(美聯社)
卡特是美國史上最長壽的前總統,就連他自己也承認卸任後贏得的崇隆聲望超越在任期間。但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2023年2月就已經宣布,時年98歲、與夫人羅莎琳(Rosalynn Carter)居住平原鎮(Plains)的卡特正在家中接受安寧照護,度過「剩餘時間」。
後來羅莎琳於同年11月19日去世,享耆壽96歲。她是卡特在任時,以及卸任後一起投身全球人道主義工作40年期間的最緊密顧問。卡特今年10月1日度過100歲生日,成為美國歷來唯一活到百歲高齡的卸任總統,並且在10月16日「透過郵寄投下選票」方式提前把總統選票投給賀錦麗(Kamala Harris)。
美國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於2023年11月19日在亞特蘭大去世後,卡特中心的卡特總統半身像前放著一小束鮮花。 (美聯社)
對於自己的總統政績,卡特2015年8月宣布罹癌後曾召開記者會,曾被問到回顧事業生涯有何遺憾,他坦承會反省他對伊朗人質危機的回應方式,因為當時美方援救被扣留在伊朗的52名美國人質失敗。1979到1981年,52名美國人遭伊朗革命政權拘禁444天。1980年4月,卡特派出突擊隊深入伊朗援救人質,卻接連遭遇障礙任務失敗,還折損兩架飛機和8名美軍。
卡特一直認為這個事件是他1980年總統大選敗給雷根(Ronald Reagan)的主要因素。他說:「我希望當年能多派一架直升機,我們就能夠把他們(人質)救出來,我也能夠當選連任。」對於與中華民國斷交,卡特1999年受國策研究院邀請首次訪台,時任桃園縣長的呂秀蓮曾當面對卡特表示,因為1978年斷交前,台灣正值重要選舉,反對黨原本可以參加,如果不是卡特政府決定與台灣斷交,台灣臨時取消選舉,台灣民主化過程將更順利。
呂秀蓮並強調,歷史的教訓應該被記得而不是被遺忘,「我原諒你的錯誤,你是否要道歉?」卡特毫不猶疑地表示,當年的美國與中國建交的決定是正確的,雖然這個決定對台灣人民不是「完全正面的」,他也很遺憾,但他不應負起這責任,20年來,台灣民主、人權、經濟都有長足改善,他無需為決定斷交向台灣及台灣人民道歉。
2018年9月30日,美國前總統卡特(左)和他的妻子、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出席亞特蘭大獵鷹和辛辛那提猛虎的NFL賽事。(美聯社)
卡特對此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必須做出那樣的決定;他也認為美國和中國關係的正常化,對於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和平的確有幫助。卡特還強調,《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內容是他自己仔細擬定的,送到國會之後,除了關於館產的一部分內容之外,幾乎是在沒有更動的情況下通過。
這樣的說詞當年引發官學界諸多批評,外交部當時回應,美國行政部門當年向國會提出有關台灣的綜合法案內容相當簡略,飽受國會批評,最後是在參、眾兩院通過多項修正案後,才經卡特總統簽署完成台灣關係法的立法。對於卡特說台美斷交有助台灣政經發展,當時的外交部長胡志強答覆立委質詢指出,卡特說法有「邏輯的荒謬」、「台灣的民主發展、經濟成就是我們自己努力的結果」,而區域的和平也不是美中建交的結果。
因美台斷交而憤怒的臺灣示威者衝擊從華盛頓抵達臺北的美國代表團成員乘坐的黑色轎車 (1978年12月28日)。(AP)
外交界人士批評說,卡特當年決定與中國建交,說穿了就是為了「美國自己的利益」,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考量,但卡特演講中卻把這個決定加上「人權」、「和平」種種「包裝」,讓人覺得是他是個「偽君子」、「政客」。其實美國與中國往來早在尼克森總統即已展開,尼克森1972年訪問中國,簽署聯合公報,開創兩國外交關係新紀元。卡特1977年擔任總統後,1978年利用美國國會休會期,於耶誕節前10天宣布和中國關係正常化,並全盤接受中國要求的對台「斷交、廢約、撤軍」三條件,嚴重傷害台灣的利益。
(相關報導:
第一位年滿百歲的美國卸任總統!卡特長尾巴,CNN:川普、賀錦麗該多關注老年福利政策
|
更多文章
)
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和美國正式斷交,當時的美國卡特政府也在同年1月底,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法案,規範台灣和美國的非官方關係。但台灣國會重量級人士認為,卡特和中國建交的決策過程非常粗糙,也未取得中國不對台動武的任何保證,因此主張予以修正。在國會全面支持下,卡特提出的法案被大幅度修正,增加了許多對台安全保證,成為現行的「台灣關係法」 ,在1979年4月10日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