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5G禁令 文章列表
#
5G禁令
約 28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VIP
國際
科技
大國博弈
AI
封殺華為大失敗!耶魯學者警告:貿易禁令根本無效,政策反噬傷害國安與競爭力
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PaulTsaiChinaCenter)學者塞克斯(SammSacks)25日在《彭博》撰文警告,美國對華為的禁令不僅未能削弱其影響力,反而使其成為比過去更嚴重的威脅。川普政府最近宣布對輝達(Nvidia)的H20晶片實施出口管制,恐怕又會重蹈覆轍。
國際中心
2025-04-27 11:20
新聞
國際
兩岸
科技
AI
DeepSeek的成功意味著什麼?BBC:「中國製造2025」真的來了
中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DeepSeek的崛起席捲了全球,但對於中國觀察家來說,這並不意外。
BBC News 中文
2025-02-07 11:0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專欄
觀點
科技
商業
VIP
大國博弈
名家專欄
張鈞凱專欄:DeepSeek逆襲,中國邏輯顛覆西方軌跡
中國大陸純血AI模型DeepSeek-V3與DeepSeek-R1接連問世,春節期間幾乎在海內外媒體搶占版面。風險投資家安德瑞森(MarcAndreessen)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將DeepSeek-R1與川普(DonaldTrump)再度入主白宮,並列為本世紀20年代最重要一周的兩大里程碑事件。美國多家AI科技巨頭的態度三變,從震驚到質疑再到合作,說明了他們心裡仍在適應著來自中國的「不可思議」。
張鈞凱
2025-02-03 06:10
財經
經濟
證券投資
理財
有望連續3年漲幅超過雙位數!衝破「天花板」的日股還有這些利多,後市高點可期
受惠薪資成長、日圓貶值、東證股改等效益,去年日股終於衝破1989年的「天花板」,刷新歷史高點紀錄。展望日股今年表現,法人認為日經225指數有望連續3年寫下漲幅超過雙位數的佳績,投資人不妨把握這波受到美債殖利率彈升與川普政策不確定性引發的股市回檔機會,逢低分批布局。
林彥呈
2025-01-15 11:15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澳洲活龍蝦可銷陸!中國解除輸入限制,4年中澳貿易戰全部結束
澳洲政府12月20日表示,中國已取消對澳洲活龍蝦的進口限制,象徵中國對澳洲實施長達4年的各類貿易限制已全部撤銷。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Albanese)表示,由於其政府採取深思熟慮、耐心和精準的做法,澳洲出口價值「約200億澳元(約合新台幣4080億元)的貿易障礙已被消除」。
兩岸中心
2024-12-22 08:00
財經
聯電將投資美國?從近年布局,看懂晶圓代工二哥下一步
美中科技戰繼續延燒,台商又成兵家必爭的焦點。根據鏡週刊報導,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於11月21日親赴聯電新竹總部拜會,由董事長洪嘉聰率領高層接待,這趟行程引發產業關注,聯電是否將跟進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
周岐原
2024-12-18 15:13
新聞
政治
中國已不再對拜登晶片管制「悶聲挨打」?陳鳳馨:加速供應鏈本土化
美國總統拜登在卸任前祭出對中國第3波半導體出口管制,進一步限制包含高寬頻記憶體(HBM)、人工智慧(AI)、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等領域,同時新增140家中國企業至實體清單當中。面對美國第3次的出手「卡脖子」,媒體人陳鳳馨在《新聞龍鳳配》中觀察,這次中國的反應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悶聲挨打,而是迅速祭出半導體原材料出口禁令反制。
蔣帆威
2024-12-12 08:20
VIP
財經
歷史
新新聞
科技
歷史新新聞》2020年台積電決定赴美設廠時 這樣看待英特爾
2020年1月24日,英特爾股票收盤價68.47美元,市值還有近7000億美元,雖然距離兆美元已有距離,但仍是全球科技業沒人敢輕視的一方霸主。當年5月,台積電宣布將赴美設廠,當時瞄準的最主要客戶,就是英特爾。那個時候恐怕很少人能料到,4年多後的現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尚未正式投產之時,英特爾市值只能在千億美元上下掙扎,產品市占率節節敗退,能不能當得起台積電美國廠主要客戶,恐怕已成問號。
林哲良
2024-12-04 09:10
風生活
兩岸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職場
理財
知名科技大廠爆裁員!大砍一半員工「一夕間失業丟飯碗」,傳台積電斷供陷財務困難
華為的「白手套事件」不僅涉及法律問題,也涉及國際政治和經濟因素,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和技術競爭。而其中涉及產品有台積電晶片,台積電立即斷供,停止供應中國7奈米以下製程晶片,此舉嚴重影響中國相關產業,其中「鴻鈞微電子」為此已經裁員半數員工。
江庭榛
2024-12-01 16:49
新聞
國際
BBC解析「川普2.0」的四類成員:「深層政府」瓦解者、科技自由主義者、邊境強硬派、對中鷹派
如果人事任免風向和政策直接掛鉤的話,那麼本週我們已經了解到很多關於川普(DonaldTrump)打算如何在第二個任期內執政的信息。
BBC News 中文
2024-11-19 09:45
VIP
政治
財經
調查
新新聞
科技
重磅專訪
AI
重磅專訪》「川普不爽拜登整碗端走」工研院研究總監曝川普2.0的晶片法可能走向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Trump)在競選期間拋出晶片課稅議題,連同最近7奈米AI晶片禁止輸中議題,讓台積電股價跟著重挫。日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表示,台積電2奈米製程「遲早會被逼去美國」,讓「護國神山」先進製程根留台灣的承諾產生動搖。甚至有媒體分析,「美積電」生產成本高於台積電,美國對晶片課徵重稅,可能導致「半導體通膨」,輸美消費電子產品價格可能上漲。美國晶片關稅政策,到底會怎麼課?如果這項政見劍指台灣,政府與台積電又該如何因應?
林上祚
2024-11-19 08:40
評論
國際
財經
專欄
經濟
劉名寰觀點:從世界經濟典範轉移看東南亞產業發展
今年10月11日,東協十國和中、日、韓、印、澳、紐、美、俄等18個國家共同出席在寮國首都永珍召開的東亞峰會,國內媒體對此事件並無太多的報導或引述,唯一受到關注的,是今年東亞峰會並未達成任何聯合宣言,據傳是中、俄兩國反對聯合宣言中有關南海爭議性議題的用字遣詞。
劉名寰
2024-10-30 05:50
VIP
國際
兩岸
國內
財經
歷史
新新聞
科技
歷史新新聞》華為偷買台積電晶片 始於2020年川普政府的「華為禁令」
這幾天華為透過第三方廠商取得台積電製造晶片的新聞鬧得滿天飛,據報導台積電已經主動告知美國商務部和台灣政府,並且馬上切斷對那家第三方廠商的供應。
黃琴雅
2024-10-26 09:10
風生活
兩岸
財經
科技
產業觀點
商業
美國頻頻出招封殺,為什麼華為還能強勢回歸、搶走蘋果生意?關鍵因素大揭密
美國商務部2019年把中國通訊產品製造商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禁止美國業者提供相關技術。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中國官方資助下,華為從5年前掙扎求生到如今5G強勢回歸,還搶走蘋果(AppleInc.)產品的市場。
中央社
2024-08-02 11:55
新聞
國際
財經
科技
經濟
德國若徹底清除全國網路裡的華為設備,誰是贏家?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經濟周刊》以「這樣可沒法擺脫對華為的依賴」為題,批評德國政府緩慢拆除華為設備的決定其實不過是障眼法。
德國之聲
2024-07-21 07:20
新聞
政治
財經
美中科技戰「中國挺下來了」 郭正亮揭這一優勢將成反制美國關鍵
美中科技戰持續升級,美國率先出手,針對中國升級晶片禁令與提高電動車關稅,不過前立委郭正亮指出,目前美中科技戰有「峰迴路轉」的趨勢,中國藉由頑強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充足的人才,不但成功抵擋美國制裁,更發展出自己完整的科研體系;此外,中國有非尖端科技,也就是基於成熟零組件或特殊原材料的供應鏈優勢,成為反制美國的關鍵。
林湘淇
2024-07-10 09:00
新聞
國際
兩岸
科技
美國晶片出口禁令發威 中國在AI競賽恐居劣勢
受到美國出口禁令影響,中國的科技公司傳出晶片短缺導致運算能力不足,這些企業正在限制人工智慧(AI)相關服務。這種對晶片進口的依賴,可能會使中國科技業於AI競賽處劣勢。
中央社
2024-06-29 09:00
新聞
國際
科技
中國晶片夢:從「去美化」到「國產」自給自足,中芯國際目前走到哪了?
全球搶攻人工智慧(AI)商機,預計到2030年,晶片產業市場規模將翻倍,達到1兆美元,晶片製造領導地位成為大國競爭的關鍵。去年,美國擴大對中國的先進AI晶片出口管制,如今中國晶片發展前景如何?
蔡娪嫣
2024-06-04 21:36
新聞
國內
財經
美國制裁無效?陳鳳馨揭華為2關鍵復活因素:最糟的時候已經過去
中國電信設備大廠華為上(3)月29日公布財報,淨利潤在美國釋出各項政策圍堵下仍逆勢成長,2023年淨利潤翻倍成長,超出外界預期。對此,資深媒體人陳鳳馨在網路節目《東南西北龍鳳配》中指出,華為的復活,可歸於2大主要因素,並表示華為「最糟的時候已經過了」,未來仍可能持續增長壯大。
文及均
2024-04-03 08:2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商業
經濟
為什麼華府擋不住「中國製造」?德國《商報》:理由不充分的對華禁令,就只是難以服人的民粹主義
德國《商報》發表題為「為什麼禁止中國(技術)將無濟於事」的文章,指出美國及西方政客正瞄準中國的高科技,稱其為新的威脅。不過,「中國製造」之所以取得耀眼的成績,「是因為它們具有吸引力,有些甚至已比西方競爭對手好出一大截。於是,有更多人願意購買,而不是中共希望人們購買。恰恰是這一點,在愈演愈烈的地緣戰略的鼓噪中,容易被人們遺忘」。
德國之聲
2024-03-26 18: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