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亂的時代,民不聊生,有可能成了「吃人的世界」,為了生存,人們只得將人烹了,食之。所以在史書上,對於戰爭時期、災禍不斷情況下,有吃人狀況的記載,例如史上所記之:「易子而食」、「人相食」。爾今之高教環境中的價值沈淪,不也正是如此,究其根結是政府未能以人口結構之變化,進行長期之規畫和處理,但如今卻把一切推向了學校、老師和學生自行解決,才會使得教育環境成了價值和作法上「吃人的世界」! 看看教師節前一個多月的高教新聞;包括了,高教工會指出,大學系所不釋放「專任教師」職缺,改聘用「臨時工」專案教師,以私校中的「優久聯盟」為例,部份學校進用專案教師總人數大幅也成長27%。此外,高教工會和亞太師生的記者會上指出,亞太校方,未被核准停辦就先強行關閉圖書館、辦公室、研究室等學校設施,宣稱不再發放聘書,未依法完成安置資遣退休事宜,校產未來歸屬無歸公規劃…等。教育部對於所有高教校方對師生的各種競爭下之爭議作法,包括兼任教師需另有專職、專任教師聘任制度之破壞、漲學雜費、高教退場的校方與師生衝突…等,這些種種的情況,其實不宜只是由官方將問題丟回給校方內部,助長了校內的師生衝突,此完全無助益於高教之長遠發展。官方必須要有真正之政策、遠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所有的政策工具和法令上的釋法權等都在高教的官員手上和口中。 筆者想建議教育部的是,「或許不違法,但未必盡合情理。」之事也必須由官方解決,教育是「涵養」,不是法院「社會案件」或「商場議約」之正、反方法律攻防。葉部長是法律背景出身,所有法律人都不應給社會這樣的印象,也就是只以「不違法」做為一個最低的標準,因為所有「不合情理」之處,終究都會讓師生和社會感歎教育成了負面之教材,尤其是在教師節的前夕,吾人究竟該如何面對此節日之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