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雖然強調重用讀書人,但因為軍務繁忙,除了在975年(開寶八年)確立「殿試」制度外,他對科舉的發展和改進其實沒有很大建樹。太宗繼位後,將十國(902~979)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951~979)消滅,打算進一步收復還在遼人手中的「燕雲十六州」,統一中國,於是更需要大批人才協助統治。此外,宋代立國時內有軍閥割據、外有契丹威脅,權力受到很大挑戰,故必須扶植一個親己的精英集團與之對抗,強化中央集權和提高君主威望,主張「賢治」的讀書人正適合這個需要。他們在五代軍閥擅權中久被忽視,無法與王權對抗,加上儒家一向提倡忠君愛國,新興的宋王朝乃利用科舉將其納入國家官僚機構內,以榮譽、權力和重酬來籠絡這些精英,鞏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