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近二十年來,在教育部和科技部迷信「新管理主義」的迷思下,以競爭型獎補方式搭配各式績效評鑑,造成臺灣各大學校園原本多元、深邃的學術生命力,全面性的被量化數字和指標所扼殺,尤其是企業管理中常用的關鍵績效指標(KeyPerformanceIndicators,簡稱KPI),更被廣泛地運用於大學評鑑與計畫執行之中,將大學裡的時間、空間、研究及教學活動等諸多不可共量、不可化約的異質面向,換算成等量齊觀且具有交換價值的數字和指標。再加上這兩部會的許多計畫之提出,常欠缺深思熟慮的規劃或忽視審議式民主的程序,缺乏永續性的政策總是如煙火一般,在煙花易冷之餘卻衍生許多非預期的後遺症。致使各大學基層的計畫執行者總是戲稱KPI為「加悲哀」的臺語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