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6年起,每年新加坡總理都會在8月國慶期間發表政治演說,述說國家未來發展要點,這已成為新加坡的政治傳統。在1990年退任新加坡總理之位前,李光耀歷年的演說都有幾個共通點:第一,提及各種經濟發展策略,包括如何吸引外國人才、重整國家經濟結構、提高國家生產力、參考其他國家例子增加國家優勢(例如1982年提到,工業學習日本,國防學習瑞士)、管理新加坡工資水平、新加坡值得發展的行業(如造船業)等,這都旨在提升新加坡在世界中的位置與價值;第二,不斷提醒國民世界沒有免費午餐,不能鬆懈與任意冒險、要律己、奮鬥與具適應力、降低生活期望,否則新加坡難以生存;分析國際形勢對新加坡的意義,例如1990年演說,用上大篇幅分析波斯灣危機對世界局勢與新加坡的意義;第三,解釋為何政府需要有發展主導角色,例如1974年與1985年的演說分別解釋,為何政府提高公積金繳交率,原因是如果新加坡人自願儲蓄、而不是透過公積金制度被強制儲蓄,他們就會如香港工人一樣,「手頭上有很多現款可花,這造成長期的消費。他們租賃狹小房子,要給房東繳付高昂的租金。他們拼命購買大量衣物、鞋子、家具、電視機……他們沒有重要的或永久性的資產可以展示」。公積金既方便新加坡人成為屋主,政府亦可利用公積金投資,增加國家財富,減輕外圍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