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民調相關議題特別為各方關注,即便是純市話、手機或兩者並用的調查方式所得結果之評估,都是各陣營與輿論的討論、爭議點;更遑論藉由網路調查、或以文字探勘、大數據技術分析所得之「聲量」、「好感度」、「看好度」、「仇恨值」等各式候選人或政黨的支持比率的衡量與測量。選舉民調封關前,林林總總的民調發布以及這些民調在品質上的差異,多少引發各方的困惑與爭辯;有些(甚至是虛假的)民調試圖扭曲、引導民眾的情緒,可能會影響選舉結果之預測。同時,自從「藍白合」議題發酵以來,「統計誤差範圍」、「正負三趴」更成為媒體、民眾議論或揶揄的名詞(例如「讓六趴」)。這些名詞源自於統計推論,然而各陣營討論時多各取所需,各自解讀,卻變成各說各話;部分媒體上也不乏謬誤解讀的報導。在許多問題的處理上,也許我們並不缺調查資料,缺乏的是足夠的知識來理解事物的根源。當一切塵埃早已落定,此時眾方應可平心靜氣看待。另誠如愛因斯坦所言:「如果你無法簡單說明,就代表你不夠透徹瞭解」;本文嘗試說明個人對這些名詞在統計專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