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整體而言風調雨順農產品豐收,卻發生一連串的產銷失衡價格暴跌的慘況,最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大陸以外的外銷市場開拓不順利。今年年底縣市長選舉中多位候選人,無分藍綠都強調要提高農產價值、要設置冷鏈設施、要開拓國外市場、要組國家隊等等,與過去選舉口號大同小異。然而從結果來論,這些年台灣農產品在開拓國外市場的成績乏善可陳,地方及中央政府標榜的杜拜、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帛琉都是沾醬油式的行銷方式,老是跑到當地開展示會、辦理品嘗大會,簽「備忘錄」(MOU),缺乏詳細的調研、規劃以及持續性的活動,只要能達到對國內政治宣傳效果,唬弄唬弄一下老百姓即可,這些地區整年的農產品外銷數量極為有限,對紓解國內農產品供需失衡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