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蕭代基 文章列表
#
蕭代基
約 23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朱淑娟專欄:碳費不是空汙費,不宜高比例分給地方
2026年5月,環境部才會收到第一筆碳費,初估60億元,但各路人馬已經開搶,其中台中市長盧秀燕領銜的中部8首長,提出應比照空汙費,8成碳費分給地方。不過,碳費不是空汙費,兩者用途不同,沒有比照的問題。環境部當然可以、也應該拿出部份碳費「補助」地方減碳,但不宜高「比例」分給地方。
朱淑娟
2024-10-29 05:50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名家專欄
政經解密
朱淑娟專欄:碳費初估300元到500元之間,應慎防物價上漲
環境部9日舉行碳費費率審議會,這是今年3月15日至今,半年內舉行的第五次會議,會中達成共識,碳費起徵價在每噸300元到500元之間。不過這只是委員會的共識,最後如何決定,還要由環境部做綜合考量。而環境部預計10月底預告費率,在此之前會再舉行一次審議會做最後決定。
朱淑娟
2024-09-10 05:50
評論
國際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開徵碳費準備好了嗎?從亞洲鄰國碳定價政策反思台灣淨零轉型
全球淨零碳排重大里程碑,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環境部目標是在2024年通過碳費徵收相關辦法,並於2025年開始徵收,以利未來接軌國際規範。可是現在碳費審議委員會因配套細節未定、尚無法進入實質費率討論,學界、產業界也呼籲制定碳稅取代碳費,各界紛紛質疑:台灣開徵碳費會不會太過倉促?
陳志豪
2024-05-17 05:40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名家專欄
政經解密
朱淑娟專欄:不能依賴「碳捕捉」解決迫切的減碳危機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上周在一場演講中表示,要實現2050淨零碳排需要科技、政策工具、治理模式。科技方面他提到不只要減碳、還要除碳。所謂「除碳」是指今年以來國內討論頗多的CCUS(碳捕集、再利用及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做法是直接從產生碳的現場、或大氣中收集二氧化碳再利用、或找合適地點封存,是所謂「負碳科技」的一種。
朱淑娟
2023-08-08 05:50
新聞
國內
全球共善論壇》「先別人,後自己!」何日生談共善利他理念:要懂得惜福
極端氣候衝擊之下,加重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懸殊等國際危機,慈濟慈善基金會3日舉辦全球共善論壇,針對「經濟正義與環境永續」進行探討。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提出「共善利他」理念,並表示,除災難之處能見到慈濟志工,許多實業家亦在推行慈善事業。
葉語禾
2023-08-04 13:30
新聞
國內
經濟
全球共善論壇》落實環境永續目標 蕭代基籲政府正確定價、成立「碳債務基金」
極端氣候衝擊之下,加重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懸殊等國際危機。對此,慈濟慈善基金會今(3)日舉辦全球共善論壇,討論「經濟正義與環境永續」。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指出,要落實環境永續的目標,「政策治理」尤為重要,身為經濟學者的他認為,政府在政策上應該做出正確的價格定價,且現在就要成立「碳債務基金」,讓下一代有足夠的預算和經費去除世界上二氧化碳的累積量。
許詠晴
2023-08-03 17:20
新聞
政治
經濟
全球共善論壇》能源合作美國幫倒忙?薩克斯:在亞洲設軍事基地抗中是錯的
全球氣候急遽變遷,在全球社會、環境、經濟、能源等引起複雜的全球性問題。慈濟慈善基金會今(3)日舉辦「經濟正義與環境永續」論壇,邀請前行政院長、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以及2022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中心主任,以跨領域交流方式,探討全球永續發展策略。
許詠晴
2023-08-03 16:11
新聞
國際
國內
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薩克斯 今在新店靜思堂主講「經濟正義與環境永續」
第八屆全球共善學思會將於8月3日上午9時在慈濟新店靜思堂展開,由慈濟慈善基金會主辦,唐獎教育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以及風傳媒共同合辦,獲頒唐獎2022年永續發展獎的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Sachs)受邀進行專題演講,為全球所面臨貧窮、不平等、環境惡化等問題,提出他的建議與解方。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23-08-02 10:40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名家專欄
朱淑娟專欄:碳費收入應普發全民,不是補助汙染者
自從政府喊出「2050淨零碳排」,相關政策快度進展中,先是2月15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接著8月將提出子法草案,其中又以「碳費徵收及用途」最受矚目。依目前環保署規劃,碳費一部分將補助、獎勵業者,等於收的錢又回到汙染者手裏,如果再加上減免、抵換,所謂「碳費專款專用」就會變成「汙染者金融俱樂部」,不但違反社會公平,也無法達到減碳目的。
朱淑娟
2023-05-02 13:5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新新聞
《氣候法》三讀弱勢遭殃?國發會宣示匡列逾338億元實踐公正轉型
新通過的《氣候法》與「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與計畫」牽動台灣未來30年的產業、能源、運具與環境發展,但在政府決策、使用者付費、民眾權益保障機制上,仍有些未竟之業有待社會共同推動。
李佳穎
2023-01-13 17:10
新聞
國際
政治
財經
台海情勢緊張 薩克斯示警「現在最危險」:兩岸應建立對話機制取代戰爭
針對台海緊張情勢升高,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Sachs)29日認為,現在是最危險的時刻,美中強權應以對話取代戰爭,美、中應緩和緊張關係;台灣與中國也應降低緊張關係,建立對話機制。「對話是合作的基礎,可以降低緊張關係,找出雙贏策略。」
謝錦芳
2022-09-30 18:5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調查
新新聞
應有共識的氣候法仍搞不定 四大爭議讓朝野在議場外續角力
「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終於在立法院初審通過,但爭議條文都保留協商,初審馬拉松跑了兩天,企業對於碳定價機制仍無所適從,民間倡議團體的訴求也未盡納入,沒有結論,他們都在等待具體的規範。
李佳穎
2022-05-26 17:0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調查
新新聞
榮光的代價-1》搶水、搶電、搶土地,政府獨寵半導體產業
台灣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半導體產業國家,其中台積電囊括了全球近6成晶片,而最精密的晶片則有8成都在台積電。台灣小小一座島嶼,代工蘋果、特斯拉、英特爾的晶片,不僅帶來GDP,也確保台灣在全球地緣政治角力中的地位,然而,半導體產業高耗電、高耗水量特性,以及吸納台灣過半科技人才,長遠來看,我們真的承擔得了嗎?
唐筱恬
2022-05-11 17:00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新新聞
專欄
朱淑娟專欄:環境部與淨零碳排的距離
5月5日行政院通過組織調整草案,其中將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而且是原組織升格,跟過去海納多個專業部門的設計相去甚遠。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這樣升格的,這次是得助於蔡總統「2050淨零碳排」的政策。
朱淑娟
2022-05-10 14:3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經濟
謝錦芳專欄:台灣氣候績效吊車尾的反思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期間,「德國看守」等非政府組織9日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台灣排名再度吊車尾。針對這項難看的排名,環保署抗議,該評比使用的資料有誤,稱這項排名沒有意義,將評估不再參加評比。然而,除了抗議之外,進一步自我檢視,台灣究竟在因應氣候變遷方面做了什麼?
謝錦芳
2021-11-14 06:4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新新聞
COP26角色2》三無的「氣候變遷因應法」 台灣將失去冬天
在COP26會議進行時,環保署的代表奔波場外,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宣示台灣實踐2050年淨零排放的企圖,不過學者與環保團體憂心,在沒有明定權責、沒有規劃路徑,也沒有明確碳定價機制,難以達標。
李佳穎
2021-11-09 17:10
風生活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經濟
台灣碳費該定多高?企業許願價遠輸韓國、歐盟 獨家碳定價意向大調查,八成公司喊最多10美元
數百位全球政要、官員,正準備前往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參加11/1開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這個長達2週的會議,涵蓋能源、金融到城市規畫等部門的跨國談判,將為未來10年擬定更積極的減碳氣候行動。
商業周刊
2021-10-30 09:1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謝錦芳專欄:張安平的兩本護照
新冠肺炎與失控的碳排放有如大洪水來臨,為人類帶來毀滅,也帶來機會。展望未來的世界局勢,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未來有兩本護照很重要,第一本是疫苗護照,沒有疫苗護照,出不了國;另一本是碳排放護照,必須詳細記載碳足跡,才能做生意。
謝錦芳
2021-10-03 06:4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謝錦芳專欄:財政部為何變隱形人
歐盟自2023年起將施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有3年緩衝期,2026年起開徵,預估美、英、日、韓等國將跟進;在國際品牌大廠壓力下,台商做為國際供應鏈的一環,減碳勢在必行。台商如果在國內未繳納碳稅(或碳費),屆時出口含碳量高的產品到歐、美、日等國,必須繳交碳關稅,這樣划得來嗎?在這一波氣候政策討論中,財政部有如隱形人。
謝錦芳
2021-09-19 06:40
新聞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調查
台灣現狀》2020第一階段溫室氣體管制目標將跳票,都是因為「這件事」沒做好!
由瑞典少女桑柏格(GretaThunberg)帶起的全球暖化抗爭行動在全球延燒,確定無法達成2020年減排目標的德國政府,也在社會壓力下公布未來10年的氣候行動計畫,預計投入千億歐元,透過重新制訂碳價、增加低碳交通及建築補貼等方式,在2030年趕上減排55%的目標。
尹俞歡
2019-11-06 08:3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