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自駕巴士 文章列表
#
自駕巴士
約 10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政治
交通部業務還不熟?陳世凱頻回「請指教」 黃國昌怒了:連基本都搞不清
交通部長陳世凱9月初上任後,今(26)日首度到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專題報告並備質詢,不料面對民眾黨立法院黨團黃國昌質詢時,關切民進黨政府推動智慧型運輸系統(ITS)的成效時,陳世凱卻一連數次答覆,「委員你可以跟我指教」,使黃國昌不滿直言,「你什麼都要我指教,奇怪,是你是部長還是我是部長?」
鍾秉哲
2024-09-26 16:12
風影音
國際
科技
AI
老人不如自駕AI?收費自駕車在首爾正式上路,南韓同日宣布:高齡駕駛人未來需通過VR考試,否則將限制其駕駛
首爾市長吳世勳29日在數位媒體城宣告「自駕時代」來臨,並成為「收費全自動駕駛汽車」在首爾合法上路後第一位乘客。吳世勳還表示,自動駕駛公車明年也會在首爾開始營運,希望2026年就可以開放自駕車(即「無人駕駛車」或「無人車」)在首爾全境行駛。有趣的是,正當首爾全力配合研發自駕技術,南韓警察廳同一天卻宣布「高齡駕駛2025需通過VR考試」才能繼續持照,似乎人類在開車這檔事已漸漸不如AI。
李忠謙
2021-11-30 19:10
新聞
國內
拋智慧運輸願景 林佳龍:未來Taiwan不會再跟Thailand搞混!
交通部長林佳龍今(18)日上午特地向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請假,出席「智慧運輸國際論壇」開幕致詞。他提到,交通部過去4年提30億預算發展智慧運輸已有許多成果,未來4年將再挹注42億深化發展;他也強調,未來「台灣」的品牌會揚名世界,不會再跟「Thailand」搞混,要組國家隊跟世界競爭。
盧逸峰
2020-11-18 11:22
地方新聞
台中
體驗水湳自駕巴士 盧市長說跟真人駕駛一樣平穩
台中水湳自駕巴士完成4階段實車測試,今年10月取得試車車牌,日前並完成民眾試乘體驗,獲得好評。市長盧秀燕12日前往試乘,體驗自駕巴士行駛在混流的中科路,以及封閉路段類公車專用道環境的大鵬路,肯定行駛過程「跟駕駛在開一樣平穩!」。
王秀禾
2020-11-12 17:57
新聞
國內
財經
科技
遠傳電信5G車聯網應用實績再掀新篇章!台北市5G自駕巴士即日起開放試乘!
遠傳電信5G車聯網應用實績再掀新篇章!台北市政府、台灣智慧駕駛、遠傳今(28)日共同宣布,台北市信義路5G自駕巴士即日起開放線上預約試乘,這輛行駛路線全國最長的自駕巴士貫串台北市中正、大安、信義區,由遠傳全線覆蓋5G訊號,導入V2X應用、車內影像分析,打造安全、便捷、舒適的行車環境,提供民眾搶先體驗5G時代的劃時代大眾運輸工具。
財經中心
2020-09-28 13:51
地方新聞
台中
水湳經貿園區自駕巴士試運行 7月開放民眾試乘
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智慧運輸,在水湳經貿園區打造自駕車示範場域,繼先前讓民眾在全封閉場域實車試乘後,交通局持續透過虛擬情境,讓自駕巴士模擬試運行半開放場域,未來經濟部核發車牌後,即可讓自駕巴士實車測試,預計7月停靠中央公園北站、中央公園南站、逢大站、大鵬/順平路等4處,開放民眾免費試乘。
王秀禾
2020-04-09 08:50
地方新聞
台中
水湳經貿園區自駕巴士半開放場域測試啟動 明年6月開放試乘
台中市致力發展智慧運輸,在水湳經貿園區打造自駕車示範場域,繼去年讓民眾在全封閉場域試乘獲好評後,今年交通局再向中央爭取補助,讓自駕巴士試運行半開放場域,並模擬虛擬交通情境,讓自駕車熟悉台灣交通特性,打造更可靠聰明的自駕巴士,預計明年6月實車上路並開放民眾試乘。
王秀禾
2019-11-26 23:27
風影音
兩岸
中國司機飯碗不保?自動駕駛公車深圳率先上路 官方急澄清:測試而已啦!
今天開始,當你在深圳搭乘公交時,看到駕駛位是空的,方向盤還會自己動,千萬不要驚訝……
國際中心
2017-12-06 19:40
地方新聞
彰化
綠能無人自駕小巴士 彰化展開首航
2017年是彰化發展綠能智慧產業生態系發展元年,彰化縣府將於26日舉辦綠能智慧產業鏈論壇。25日上午彰化縣長魏明谷與產官學合作夥伴,在高鐵彰化站親自登上法商Easymile由喜門史塔雷克公司(7StarLake)引進的無人自駕巴士ez10,親自體驗以電力驅動的未來公車。
林怡滿
2017-10-25 17:45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陶治中觀點:比軌道更前瞻的自動駕駛公車
量子力學帶給了科技發展一種全新觀點:「也許從未有過最終的真理,我們只是不斷尋求更好的解釋」。因此,經由不同背景科技專家的討論、激辯、發表成果而形成良性的對話,不但達成了比原來目標更有價值的新目標,亦突破了舊有的框架,此即科技的前瞻與創新。
陶治中
2017-05-23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