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最早期的詩作,尤其是最特別和最原創的那部分開始,當我們閱讀周夢蝶的作品時,腦中會立即浮現一個在路上行走之人的影像。這條道路主要是走上修行旅程的途徑,也就是對這人的「本來面目」的探索,抑或是,一如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Jorge-LuisBorgès)的說法,是對「人出生之前的面目」的追尋。放眼他的作品,的確,沒有什麽比行者和步行的隱喻更一致,更貼切的了。雖説一切似乎都在路途上發生,甚至發生在沙漠或荒地的外部,然而,這實際是一個轉回向內求的目光,轉回到一種在禪的傳統裏被稱之為解脫,覺醒的過程,也就是抱持一種靜觀自身面目的嚮往,這裏不用強調便能看出,路徑的主題,在中國文化和精神的背景中,是透過道的形象,再度被確認。因此周夢蝶的詩作講的是朝向源頭的過程,就在詩進行的當下。惟此時還需注意的是,這過程也是透過一些障礙,困難,後退和失敗所形成,而這些因素讓作品更顯人性化,也更接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