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關係的愛恨情仇是縈繞多數人的心結,為何如此難以解開呢?這就需要回溯到嬰兒時期,媽媽作為孕育孩子生命的搖籃,從懷孕期間就會開始與嬰兒產生深刻的情感交融與情緒連結。0~6歲的嬰兒在生心理層面都十分依賴媽媽,需要透過媽媽的眼光、語言、聲調、肢體接觸漸漸建立自我認同與感受自我價值,而這些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是建構在母女的互動關係中。在成長的過程中,通常女兒與媽媽的關係緊密,邊界模糊的關係使得彼此情緒相互影響著,女兒承接著母親的情緒成為自己的情緒,一方面要安撫媽媽的情緒,另一方面又吸收媽媽的情緒,融合分不出來,身為女兒隨著年齡增長漸漸會覺得這個情緒似乎不是自己的,很想擺脫可又擺脫不了,覺得陷入母親情緒的洞裡,但是離開這個洞,似乎又背叛母親,讓母親一個人孤單待在洞裡,這樣的矛盾掙扎,感受到被綁住而不自由,漸漸摻雜不忍心的擔心害怕,以及脫離不了的憤怒與無力感,糾纏而進退兩難。其實母女關係的糾纏不清和父親很有關係,當夫妻關係衝突或疏離或冷漠或仇恨,先生對妻子冷漠忽視或憤怒以對,卻把整個愛給了女兒,媽媽感受到非常孤單寂寞又傷心無奈,一邊不知不覺地嫉妒女兒,一邊拉攏女兒同盟來指責要求先生,女兒心裡其實是愛媽媽也愛爸爸的,卻為了避免讓媽媽傷心選擇站在爸爸的對立面,久而久之,女兒也分不清楚自己是愛爸爸還是生氣爸爸,父女關係很尷尬,漸漸長大後更能理解自己是夾在父母親的衝突關係中,有時覺得媽媽委曲,有時覺得爸爸也沒錯,漸漸會生氣媽媽為何把她推在前方去指責爸爸,對爸爸有愧疚感,但也生氣爸爸為何不能照顧媽媽的情感需求,才會轉移到她的身上,因此母女雙方內心累積的嫉妒、埋怨、愧疚、憤怒就會交織成複雜的愛恨情仇。母女難分難捨的依附關係加上父母與女兒的複雜三角關係,讓母女關係變得糾結難以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