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社會局家防中心表示,今(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世界各地在這天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並邀請市民朋友們共同響應『不打小孩,以手傳愛』,並推廣正向教養觀念,減少暴力管教事件再發生。今年宣導標語是「邀請每位成人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社會局家防中心統計去年處理兒少保護個案1,278開案案件中,照顧者本身狀況缺乏親職教育知能佔31%、習於體罰或不當管教佔12%、負向情緒行為特質12%,顯示當孩子有狀況時家長仍習慣以體罰方式來管教孩子,因此需持續推廣正向教養觀念,讓家長與孩子有正向互動。嘉明爸爸獨自扶養4名正處青春期的孩子。他努力工作滿足孩子基本生活所需,但權威式的觀念及經常以體罰管教,使得他與老二與老三間衝突不斷,父子多次大打出手,老三反覆逃家、情緒不穩自傷的狀況。孩子們複雜的交友關係與種種脫序行為,亦讓嘉明爸爸疲於奔命收拾殘局。家防中心社工介入後請嘉明爸爸接受親職教育輔導,初期他不斷地向社工抱怨,都是孩子的錯,為何他要接受輔導,是孩子難以管教,法律讓自己更無法管教孩子。經社工陪伴說明,面對衝突緊張的關係,用強硬的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更糟.只要願意改變,親子關係才有可能調整。後來在心理師的引導下,嘉明爸爸開始願意袒露自身狀況,並主動提出讓孩子加入會談。心理師透過「人偶」及「情緒對話卡」使父子得以彼此溝通,表達對彼此的期待,也透過演練方式,學習正向鼓勵與肯定,並以較平和的方式表達出希望孩子配合的地方,嘉明也持續練習新的溝通方式,孩子逃家逃學反抗行為也較有改善。社會局長謝琍琍呼籲家長,當發生親子管教衝突時,建議可以學習下列方式,不再使用體罰管教孩子;積極暫停:緩和情緒,冷靜處理孩子的行為及情緒;傾聽同理:釐清瞭解孩子背後動機及想法;有效溝通:放下身段,一起討論處理方法及面對做錯事的結果;不斷練習:要有耐心,陪伴孩子練習,學習正確處理方式!主動求助:管教困難時尋求專業協助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