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第四權 文章列表
#
第四權
約 35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國際
科技
AI
人工智慧不是記者之敵!借助客製化AI模型,菲律賓記者盼揭露更多政府弊端
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崛起,不少人擔憂人工智慧將對社會造成負面衝擊,甚至取代包括記者在內的許多工作。然而《南華早報》指出,人工智慧不該、也不會是新聞記者的剋星,相反地,善用AI模型可以幫助記者整理新聞資料,甚至成為挖掘內幕的好幫手。一名菲律賓記者更利用ChatGPT,建立一個有助於記者揭發政府弊案的語言模型,使新聞媒體可以更好地發揮第四權的角色。
李岱青
2024-03-26 13:52
新聞
政治
「還沒上台就施壓下架民眾黨廣告」 柯文哲批:下架民進黨換成國民黨也一樣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競辦4日爆料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陣營施壓媒體,不讓民進黨競選廣告上架,國民黨則反控民進黨廣告抄襲侯友宜競辦日前推出的影片。對於藍、綠為電視廣告互槓,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表示「這也沒什麼」,民眾黨甚至還遇過廣告被抽單,指出民進黨在有權力的時候介入媒體,國民黨則在還沒有執政時就對媒體施壓,就算下架民進黨,換成國民黨也還是一樣。
駱肇樑
2024-01-06 08:10
新聞
政治
辯論會》點名「三民自」就是綠媒 趙少康批民進黨:對喜歡的媒體就給資金
2024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於1日下午舉行,在第二階段媒體提問部分,TVBS資深主持人錢怡君提出,總統蔡英文2016年完成政黨輪替時曾表示,若要當一個更團結的總統,應拋棄對立,但現在台灣更團結了嗎?當選人應該如何團結台灣?對此,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回應,媒體風氣的低下是民進黨造成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和諧相處嗎?若由國民黨執政,不會將媒體視為御用媒體,也不會因立場相同就給媒體資金。
陳嬿婷
2024-01-01 17:57
新聞
政治
允諾進國會將修廣電三法 張啟楷提三大透明原則:讓新聞台變回第四權
2024大選倒數17天,民眾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黃國昌今(27)日上午偕同黨籍不分區立委提名人張啟楷、陳智菡召開記者會,點名三立、東森集團與特定政治勢力水乳交融,淪為媒體大亨用作牟取暴利、向政客投桃報李的工具。張啟楷提出,民眾黨未來進入國會後,將修正廣電三法,要求電視新聞台樹立「三大透明」原則,並增訂新聞台執照申設與移轉審查原則,讓媒體變回第四權。
鍾秉哲
2023-12-27 18:10
新聞
政治
聲援錫蘭批媒體亂象 黃珊珊:媒體變成政黨帶風向管道,還值得存在嗎?
比利時籍Youtuber錫蘭日前發布「台灣媒體的下限有多低能?」的影片,質疑「為什麼台灣記者從來不用負任何責任?大家對台灣媒體的亂象已經麻木了嗎?台灣媒體還有希望嗎」,引起熱烈討論。對此,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競辦總幹事黃珊珊今(22)日在臉書發文質疑,媒體屬於第四權,應該獨立、公正與客觀,「但為什麼大家都能輕易說出各家媒體的政治傾向?」
蔡翌暄
2023-09-22 15:45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媒體能恣意報導嗎?請永記自律和工作使命
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今年初遭「鏡週刊」以不實報導指控,涉入國民黨前中常委蕭景田賄選,被黃呂主委低調提告,近期判決結果出爐,台北地方法院認定「錢是黃呂錦茹拜託蕭景田給大家」這句話已損害黃呂主委的名譽,判鏡週刊與兩名撰稿記者應連帶賠償10萬元,全案可上訴。
林杏兒
2023-09-02 05:30
新聞
政治
控記者推擠跟騷已非第一次 賴品妤:請嚴正譴責「假記者真新聞製造業」惡劣行為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今(24)日出席活動後爆出和媒體發生推擠,怒問該記者「為什麼推我」,引起議論。賴品妤晚間在臉書發文表示,該名記者上週已惡意製造假新聞,甚至現在還一路尾隨、不停騷擾、靠近甚至肢體碰觸,故意在無關場合製造混亂,這樣的行為已不配稱為記者,請大家一起嚴正譴責假記者真新聞製造業的惡劣行爲。
蔡宜彣
2023-08-24 20:42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民主政治下的政論媒體
十月中旬中天新聞台的政論節目錄影現場,發生了名嘴來賓,因為不滿主持人和來賓謾罵特定候選人而拔麥走人的事件,讓人不禁擔心台灣這一個「第四權」是不是失去了中立的監督角色。
楊永綨
2022-11-05 14:1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這塊土地還能解構廣電媒體嗎
立委陳椒華日前爆料,先前政府高層護航鏡電視取得執照過程的錄音,被指伸出黑手的蔡英文、蘇貞昌和NCC主委陳耀祥都否認,總統府還特別發了新聞稿。但這個問題如同國人問政府養網軍嗎,某媒體和名嘴是網軍嗎一樣,是不斷用否認到底來遮掩真相,背後也會也所動作來滅跡,就算錄音檔鑑定為真,也會推說那是當事人信口開河,反正這個國家亂轟轟,時間拖過去便大事化小。
張勳慶
2022-10-06 13:3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媒體已成為民進黨的黨營工具?
筆者本身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依稀記得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政大新聞系的老師們,常常諄諄教誨著我們,媒體應該是第四權,必須具有監督政府與立法部門的各項舉措,所以,黨政軍應該退出媒體,留給媒體公平、公正與公開的超然立場。另外,台灣是屬於自由資本主義的媒體型態,除善盡保護台灣人民的言論自由外,也特別要注意各種商業團體透過資本市場把控、操縱媒體運作。
伍月花
2022-09-04 13:3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特定立場媒體決定你我傾向,其實你早被同化
打開台灣電視,傾向特定立場的新聞媒體幾乎是鋪天蓋地,全天候放送傾向特定立場的新聞,這種情況底下,台灣人想不被同化,也難。
曲仲生
2022-07-17 13:30
評論
國內
藝文
專欄
鄭春鴻觀點:少小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少小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不知道從何而來。此說除了對現役記者重大不敬;也使曾經做過新聞記者的人聽了感到不悅與尷尬;同時給那些對新聞工作有嚮往之情的人打槍。
鄭春鴻
2022-06-04 14:40
評論
政治
國內
風評
風評:再見520─台灣從眾聲喧嘩走進百無聊賴
蔡英文總統五二0就職五周年,行政院出面「盤點政績」,洋洋灑灑列出一連串「漂亮的數字」,從班班有冷氣到不孕症補貼,事無鉅細,都是錢撒出來的政績,民眾有感無感不得而知,倒是總統府極為低調地為蔡英文安排「防疫」為主的活動,而這正是民眾對政府施政「最有感的不滿意」
主筆室
2022-05-20 15:2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在NCC眼中《鏡電視》是國安局嗎?
時代力量3位立委,日前為了爭議不斷的《鏡電視》,召開一場記者會,痛批NCC在立委行文後,仍用高高在上姿態,不給遭到補件30次才通過的記錄。但立委可能未問到真正的核心,那就是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的副董事長洪耀福,有無為了《鏡電視》能拿到新聞台執照而再三奔走,背後有無得到蔡英文的首肯和授權?若沒有那何以先前被突然換下台的《鏡電視》董事長陳建平,會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語出:政商媒關係複雜。
張勳慶
2022-04-04 14:00
新聞
政治
陳佩琪被跟拍逼問高端 柯文哲怒:高舉第四權卻只懂「新聞自綠」
台北市長柯文哲夫人、醫師陳佩琪7日於臉書發文透露,下診後被年輕男性緊跟,追問接種高端疫苗問題,覺得人身自由受到嚴重威脅。此舉引爆柯文哲怒火,痛批該男拿著手機或錄音器材緊迫盯人跟拍,讓陳佩琪備受威脅。「陳佩琪何錯之有?又有什麼好尷尬?」柯文哲表示,高舉第四權,卻不講新聞自律,只懂「新聞自綠」的人才應該尷尬。
鍾秉哲
2022-02-09 02:17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葉日武觀點:無冕王或傳聲筒?期待媒體報導真相的夢想成為事實!
近日,由李國鼎先生創辦的群我倫理基金會,發布了兩年一次的「台灣社會信任調查」,在其中所涵蓋的16種職業類別當中,民眾信任度最低的5個是中央部會首長、法官、縣市議員、立法委員,以及很遺憾的,連續多次調查中持續吊車尾的新聞記者!
葉日武
2021-12-02 06:50
評論
國內
專欄
葉日武觀點:果真是「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我在媒體當過記者與編譯,對於「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嘲諷,原先不以為然。
葉日武
2021-09-16 05:50
風影音
國際
歷史
九一一,20年》三位王牌主播坐鎮電視台,帶領無數美國人度過恐怖時刻
「快打開電視!」2001年9月11日,這句話在全美數百萬家庭中不斷重複,所有人都在打電話:「好像發生了可怕的事情,你必須看一下。」紐約世貿中心聞到煙味、感受到爆炸震動的上班族也在慌忙詢問:「有人可以看新聞了解發生了什麼嗎?」
蔡娪嫣
2021-09-12 08:59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汪葛雷觀點:疫情嚴峻,第四權該監督政府而非呵護吹捧
談到媒體人謝金河,在網路上形象未臻理想,頗有爭議,甚至有許多網友與股民嗆他是反指標。去年1月他也烏龍爆料韓國瑜「每天一定要喝酒,若不喝酒就夜不成眠。」讓韓陣營全力反擊,最後在臉書上黯然道歉。
汪葛雷
2021-08-10 06:20
新聞
國際
兩岸
「外媒是不是憎恨中國?」英國駐華大使闡述新聞自由真諦,竟引來官媒戰狼圍剿
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CarolineWilson)向中國民眾拋出了「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這個問題,試圖從常人的角度解釋為什麼外國媒體批評中國當局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喜歡中國。這一嘗試引發了中國官方和官方媒體的強烈反應。
德國之聲
2021-03-11 14:1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