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科學界 文章列表
#
科學界
約 21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國內
風書房
藝文
專欄
李靜宜專文:我們紐約見—冰封在電話簿裡的那個允諾
有些東西,永遠捨不得丟掉。例如,舊的電話本。
李靜宜
2023-04-30 13:40
新聞
逾百位諾貝爾獎得主譴責中國阻撓達賴喇嘛、李遠哲發表演說 形同「霸凌科學界」
上百名諾貝爾獎得主本周發表聯合聲明,指責中國曾試圖施壓諾貝爾獎峰會主辦方,阻擋達賴喇嘛和李遠哲在今年四月的會議期間發表演說。中國駐美大使館周五對此事做出回應。
德國之聲
2021-07-31 13:00
新聞
國際
歷史
工作成果總被男性科學家奪走,生前不曾被學界承認的女性古生物學家:一度遭歷史遺忘的瑪麗・安寧
「我真的很憤怒,怎麼可以有這種事?」女學生艾維・斯威爾(EvieSwire)在9歲那一年,第一次意識到她的家鄉、英格蘭南岸的萊姆里傑斯(LymeRegis)將很久以前生活在這裏的一個傑出人物—瑪麗・安寧(MaryAnning)—給「遺忘」了。
BBC News 中文
2021-02-18 17:40
風生活
健康
新知
一整天關在房間、曬不到太陽…生理時鐘會跟著變化嗎?實驗結果震驚了整個科學界
麥可.楊恩在二○一七年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那天,他在洛克菲勒大學教職員俱樂部舉辦的臨時慶祝活動分享了一則有趣的軼事:用分子時鐘計算睡眠和其他行為時間的想法一開始遭到嘲笑。「基因影響行為?沒人相信。」然而,超過35年的研究顯示,我們的清醒/睡眠週期(以及大多數其他生理功能和行為)的確由分子時鐘調節,而楊恩和他的研究團隊則是第一個在果蠅身上找到這種機制的人。這種時鐘是嬰兒睡眠法的基礎,我將在這一章介紹背後的科學知識,包括時鐘的組成、位置及影響因素。
如何出版
2021-01-09 10:20
新聞
國際
歷史
她們的成就扭轉了天文學界的性別歧視!改變世人對宇宙認識,卻鮮為人知的三位女科學家
美國薇拉・魯賓(VeraRubinObservatory)天文台將安裝世界最大天文數碼照相機的消息,最近成為轟動世界的熱點新聞。
BBC News 中文
2020-09-14 12:10
新聞
國際
兩岸
科學界噩耗!獲得新冠肺炎「重大發現」前夕,美國華裔學者竟遭人槍殺
美國匹茲堡當地媒體「KDKA電視台」4日報導,匹茲堡大學醫學院37歲的華裔助理教授劉兵取得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非常重大的發現」之前,遭一名男子槍擊身亡。劉兵,上周末被發現陳屍在賓州羅斯鎮住處,身中數槍,頭、頸、軀幹皆有致命傷,附近一部車上還有另一名男性死者,警方初步判定,車上死者為凶手,槍殺劉兵後畏罪自殺。
蔡娪嫣
2020-05-05 21:33
新聞
國際
牠到底是狼還是狗?! 俄國出土1萬8000年前「幼犬」化石 讓科學界陷入苦思
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凍土層內,一隻1萬8000年前的「幼犬」化石可能刷新科學界對於犬類演化史的認識。這隻幼犬生活在犬類演化的關鍵時期,而狗與狼都屬於犬科動物,就連掌握歐洲最大全球犬類基因庫的瑞典科學家都無法斷定,牠究竟是現代狼的始祖,還是世界上最老的狗,甚至是兩者共同的祖先。
陳宥喬
2019-11-28 19:00
新聞
政治
國內
財經
科技
思沙龍》科學界的新名詞是「熱室」 魏國彥:溫室氣體若減不下來,2200年平均溫度會比現在高10度
2018年底,聯合國宣告人類必須在未來10年期間採取決斷行動,以對抗全球暖化,近來瑞典少女桑伯格的憤怒呼籲,也屢屢引起世人矚目,氣候變遷,已經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前環保署長魏國彥,今日出席思沙龍講座表示,科學雜誌《Nature》上期封面是一個煙囪,是上世紀到2020年,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中國是全世界第一排放大國,我們同為中華民族一份子,有值得深思之處,這也是中共政權必須要面對的。
吳尚軒
2019-09-30 08:20
風影音
國際
科技
科學界也難逃性別歧視歪風?世界首張黑洞照片「功臣」引發爭議 女科學家慘遭網軍攻擊
本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跨國研究計畫公布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其中鎂光燈焦點多放在「打造演算法」的女科學家布曼身上,稱她讓黑洞成像成為可能。隨後卻有匿名網友在社群平台Reddit發文,指稱團隊使用的演算法大部分是由另一名男同事完成,布曼根本浪得虛名,大批「厭女」網軍也因此發動攻擊。被指為「無名英雄」的當事人與計畫領導人出面澄清,希望大家不要讓性別歧視抹煞女性在科學領域的成就。
陳鈺臻
2019-04-15 11:10
新聞
國際
兩岸
歷史
科技
「習近平的超大型社會實驗!」擔心北京稱霸科學界?《經濟學人》:中國科學發展達到顛峰,可能將走向民主
中國國家航天局打造的「嫦娥四號探測器」3日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創下人類史上首次記錄,這項科學探索雖然是總體人類的成就,然而在政治與國界之分下,仍免不了陷入地緣政治競爭的範疇,目前全世界自由民主國家或許都擔心:中國崛起甚至稱霸科學界。
蔡娪嫣
2019-01-15 19:30
新聞
國際
兩岸
科技
激化競爭?強化合作?中國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美國科學界這麼看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的馮卡門撞擊坑著陸,成為首個造訪月球背面的人類探測器。一些分析認為,這顯示中國希望加入甚至引領太空競爭的雄心。美國一些科學家則希望,美中兩國之間能消除障礙,進行更多合作。
美國之音
2019-01-06 14:10
新聞
國際
「這是對科學的侮辱,是不負責任的人體實驗!」中國科學家貿然改造嬰兒基因,全球學界群起抨擊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日前宣佈,全球首例對愛滋病免疫的基因編輯嬰兒11月已在中國誕生,此事立刻引來各界廣泛質疑與批評,連中國政府與學界也表示「明令禁止、堅決反對」。德國倫理理事會主席彼得‧達布洛克(PeterDabroc)也重砲抨擊:這種做法是對科學的侮辱,是不負責任的人類試驗
國際中心
2018-11-28 14:00
風生活
科學
世界
為何中國「基因編輯寶寶」會震驚學界?科學家痛陳「危險後果」,難怪全球沒有國家敢做…
基因編輯寶寶誕生的時間或許將超乎各界預期。中國研究人員賀建奎聲稱創造出全球首見的基因編輯寶寶,踰越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不應跨越的那條線,震驚科學界。
中央社
2018-11-28 12:27
新聞
國際
歷史
不再逆來順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響應#MeToo運動 正面迎戰科學界性騷擾歪風!
在重視個人才華與能力的科學界,科學家們努力掙脫性別偏見,但歧視仍無所不在,無論是在招聘、薪資、實驗室經費、論文作者信譽、推薦信、出席學術研討等方面,男性都比較吃香。美國國家科學院6月發布一份科學界的「#MeToo」報告指出,實驗室和教室內長期存在性騷擾,其中多達4成的醫學系女學生坦承曾遭受教職員工性騷擾。
蔡娪嫣
2018-11-24 09:10
新聞
國際
科技
過去10年科學界鮮為人知的七大發現
科學正在以迅猛的速度不斷進步,BBC製作的《無限猴籠》(TheInfiniteMonkeyCage)節目盤點了過去10年的七大引人入勝的發現。它們對現在以及未來影響不可忽視。
BBC News 中文
2018-07-28 12:10
新聞
國內
RCA案三審開庭 公衛學界聲援受害者:用科學替你們發聲!
纏訟超過十年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工傷集體訴訟在今(21)日早上於最高法院召開言詞辯論庭,將再度辯論此案中化學物質跟疾病的因果關係要如何認定。一直以來協助此案的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與國際環境流行病學會亞洲分會,於同日上午11:30亦召開記者會聲援,希望法院採納「疫學因果關係」,盡快做出有利勞工的判決。
謝珮琪
2018-06-21 16:29
新聞
國際
歷史
曾讚台灣「有諾貝爾獎潛力」日本諾貝爾獎化學家根岸英一車禍,夫人不幸逝世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13日在美國伊利諾州發生車禍,同車的夫人根岸堇不幸逝世,享壽80歲,根岸英一則送往醫院進一步治療。根岸英一不僅多次造訪台灣,還曾稱讚台灣科學家有得諾貝爾獎的潛力。
蔡亦寧
2018-03-15 15:13
新聞
國際
展望2017》政治干預、胚胎培育、茲卡疫苗、9號行星……2017年科學界4大焦點
美國《科學》雜誌22日發表一篇對2017年科學展望的文章〈Areastowatchin2017〉,認為有4大主題值得關注。第一,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和英國脫歐公投對研究的影響。該篇文章認為:「對許多科學家來說,大西洋兩岸驚人的選舉(公投)結果可能是2016年度『崩潰』事件。」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對氣候變化問題態度消極,這不是好兆頭。
國際中心
2017-01-01 06:50
新聞
國際
兩岸
這機器超大又超貴,要不要建?中國科學界熱議大型粒子對撞機
繼引力波、量子通信之後,又一個「高冷」的物理名詞成了新晉「網紅」--對撞機,因為科學「大咖」們最近在爭論中國現在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這種超大超貴的機器」。對撞機究竟是什麼?國外發展如何?中國進展怎樣?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業內權威專家。
新華社港台部
2016-09-17 09:00
新聞
國際
科學界也需要歐盟 霍金與百餘位科學家聯名支持英國續留歐盟
包括英國知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Hawking)在內的超過150名英國皇家學會(RoyalSociety)成員10日投書《泰唔士報》(theTimes)聲援英國續留歐盟。信中指出,基於資金與人才流通的考量,脫離歐盟對英國科學發展將是「一場災難」。
傅莞淇
2016-03-11 20:1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