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網路社群的使用者,都看到了熱門的限時動態——半個世紀前(1969年)的7月16日,美國太空總署的阿波羅11號發射升空,隨後在7月20日,人類首次登入月球。而不久之前,我國的福衛七號也順利發射升空,並在最近陸續有順利運作的消息傳來。從以前到現在,不論在國內、國外,太空探索總是被視為是科學技術的結晶,從一般民眾到政府高層,甚至是流行文化,常常都給予極大的關注與肯定。就這樣的觀察,可以說大部份的人們對於太空探索、對於科學都存在有一定的熱情。但對比在街頭連署「以核養綠」公投,往往有身處平行時空的感覺;不論男女老幼,總是會有人丟下一句「核電廠爆炸怎麼辦?」、「核廢料怎麼處理?」等等問題,但又根本沒有想要去了解。這裡讓我們先回歸一個純真的兒時夢想吧——許多人從小看到飛機從空中飛過,都會很希望能在天空中翱翔,對吧?但翱翔天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日的民航機與航空業相關的作業程序,比起三、四十年前已經進步了許多,搭乘飛機在空中飛行已經變成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從古至今,我們面對的是一樣危險的大自然——三萬英呎高空的稀薄空氣與低溫,如果沒有機艙與相關維生系統的保護,人可以說是必死無疑;瞬息萬變的大氣環境,如果沒有妥適的助導航設備與操控系統,飛機上的乘客與貨物很可能也難以平安抵達目的地。而可曾有多少人在搭飛機時認真想過這些問題?核能也是一樣,打從宇宙誕生開始,我們身處的就是一個由原子科學為基礎構成的宇宙——從恆星、星系、元素礦藏、生命的起源...到今天多采多姿的生活——這一分、這一秒,就在你我身邊,如果沒有這些粒子與能量的交互作用,今天這一切根本不會存在。而人們經過長久的累積,發展出科學來幫忙釐清這些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論喜不喜歡,大自然的定律就在那裡,不曾改變,以後也不會改變——只會有新的發現。從核能誕生的出發點來說,核能的確是一種相較於燃燒化石燃料擁有更多優點的能量來源,人們透過科學的方式、運用自然的力量,為生活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現在的核能,在機組技術和程序規範上,比起三、四十年前也是有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