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確診通報 文章列表
#
確診通報
約 3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國內
醫療健康
性病治好就沒事?去年9738人染梅毒、7605人得淋病 疾管署:無法免疫
21歲的小萱(化名)近期因下腹疼痛、分泌物異常就醫,經診斷發現感染了淋病。經醫師進一步問診,才知道她的伴侶近期出現尿道不適,卻未主動告知且未就醫治療,平日兩人又沒有戴保險套的好習慣,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醫師提醒,部分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等)在女性身上可能無明顯症狀,未及時發現並適當治療,可能影響生殖健康,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因此定期篩檢至關重要。
黃天如
2025-03-07 18:07
新聞
國內
醫療健康
愛滋感染人數6年來首回升!去年共1002人染病 34歲以下青壯年激增
情人節前夕,國內愛滋疫情卻出現「止跌反升」的現象。疾管署統計,2024年國內新增確診通報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人數1002人,令2023年首度低於千例的紀錄僅維持了1年。且「15至24歲」及「25至34歲」兩年齡層增加更為明顯,染病人數較前一年都增加近2成。
黃天如
2025-02-13 15:02
地方新聞
高雄
積極防堵台南本土登革熱疫情 高市環保局啟動防火牆緊急防治
台南市仁德區13日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確診案例,疫調發現確診個案曾停留本市左營及三民區,高市環保局防疫團隊在接獲確診通報當天,隨即調度人力前往警戒範圍執行戶外孳生源檢查及戶外環境噴藥消毒,並自14日起即加強台南高雄共同生活圈--茄萣、湖內、路竹、阿蓮、田寮及岡山區,執行防火牆式緊急防治,加強戶外環境噴藥消毒、孳生源巡查,積極防堵疫情傳播至高雄社區。
徐炳文
2023-06-17 22:04
風生活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理財
兆豐金、富邦金、國泰金,被防疫險拖累的金融股存股誰吃香?專家列2圖比較,3大金控差在這個關鍵
富邦金,2022年前兩個月的EPS都在一元以上,而三月銳減至0.66元,主要就是受到當時烏俄戰爭開打的影響,因為全球恐慌而導致金融秩序大亂,但富邦金當時仍可持續處分股債資產,甚至也彌補了壽險投資失利,因此整季繳出3.93元的成績單...
玩股網
2023-05-08 21:40
風生活
輕症免隔離,快篩陽性怎麼請假?還能申請防疫險、勞保傷病給付嗎?7大QA看懂0+N最新規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輕症免通報隔離」政策相關規定,已於今(20)日起正式實施,輕症者取消強制隔離,改採「0+N」自主健康管理,中重症住院者仍須通報,同時也調整了新冠遺體處置感染管制,取消「不可再打開屍袋」、「使用雙層屍袋」等建議,恢復親友可瞻仰遺容,以下整理了4個將上路的防疫規定。
黃子瑄
2023-03-20 19:15
風生活
室內口罩鬆綁本周公布!指揮中心曝5大防疫措施擬放寬,確診者通報、隔離政策將調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30)日說明5大防疫措施放寬方向,包含口罩、邊境管制、確診隔離、通報定義、改類等,皆已進入討論階段,室內口罩鬆綁將於本週公布。
中央社
2023-01-31 01:5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黃偉俐觀點:高端疫苗是無賴,但也不能只講仇恨缺了公允
最近跟人聊到高端疫苗,聽到說為什麼沒有三期研究也可以上市,是拿台灣人做實驗品嗎?言語中還充滿了憤恨,就跟現在很多人一提到陳時中,就有所謂的「仇恨值」。
黃偉俐
2022-11-16 14:50
風生活
快篩陽性卻沒通報!家屬保證「沒到處亂跑、隔離完畢」,孫女1句話全場瞬間超尷尬
根據現行防疫規定,新冠肺炎確診者必須通報,並遵守現行隔離規定,不過仍有許多民眾即使快篩陽性,但因自認症狀輕微怕麻煩而不願通報,造成社區中出現許多黑數,急診科醫師田知學就在臉書發文分享遇到的案例。
蘇淳閔
2022-10-26 00:32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快篩換選票?
近期BA.5疫情大爆發,單日確診數天天4、5萬,加上隱匿不報的黑數,感染人數勢必遠遠高於政府公布數,而距離年底11月26日選舉僅剩一個月餘,能去投票嗎?目前規劃的投票日防疫指引,恐會造成侵害民眾投票權與防疫破洞雙輸的結果。
蔡岡霖
2022-10-16 14:00
風生活
新冠肺炎》快篩陽性怎麼辦?10大QA看懂確診者最新通報流程、居家隔離天數,6情況仍可進行PCR
本土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指揮中心持續修正防疫相關規定,不分族群「快篩陽性即確診」於5/26正式上路,快篩陽性者不論年齡及族群,經實地或是遠距醫事人員確認後,即可研判為確診。不過仍有許多人不清楚,做完快篩之後呈現陽性怎麼辦?確診後又該如何通報?居家隔離天數怎麼計算?什麼時候才能解除居家隔離?以下就為您整理確診者最新通報流程與注意事項!
李紹瑜
2022-09-30 00:30
新聞
地方新聞
高雄
高市環保局病媒防治大作戰 積極防堵登革熱疫情擴散
高雄市前鎮區出現首例本土登革熱確診,個案於8月29日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四肢骨頭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因症狀持續未緩解,9月5日經生化檢驗後通報確診登革熱,為嚴防疫情大規模蔓延,環保局已根據疫調結果擴大防治範圍,針對疑似個案區域加強環境消毒;環保局局長張瑞琿今(9)日前往防治現場督導噴藥消毒及加強孳生源檢查,並給現場防疫人員鼓勵打氣。
徐炳文
2022-09-10 02:26
風生活
新冠肺炎》25天內二度確診!男Ct值僅18「症狀更明顯」,醫師曝重複感染恐面臨2大問題
新冠疫情持續在本土肆虐,確診康復者即便擁有「無敵星星」,仍有可能重複感染。對此,兒科急診科醫師吳昌騰表示,自己的朋友已經打滿三劑疫苗,卻在短短25天內二次確診,症狀還比第一次確診更為猛烈,讓他不禁訝異「怎麼會這麼快?」,更提醒重複感染可能會面臨2大問題。
潘京婕
2022-07-19 19:05
風生活
新冠肺炎》二度確診生不如死!她Ct值僅13「轉3單位都無法通報」,怒斥1922根本沒用
二度確診症狀會變輕嗎?一名女子指出,自己二度確診後,醫生表示她會收到隔離通知書,要她馬上回家隔離,但返家後不管利用各種管道都無法進行確診通報,只能在1922、衛生局、關懷中心之間鬼打牆,讓她氣到直呼「管他ct值13會不會害死別人,既然沒資料我要出門了。」
李紹瑜
2022-06-17 19:35
新聞
國內
「流行下降趨勢已現」 陳秀熙:台灣重症及死亡人數6月底有望受控制
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今(8)日表示,台灣的COVID-19流行曲線開始有下降趨勢,若能精準使用抗病毒藥物並有效調整醫療量能,重症及死亡人數有機會在6月30日受控制。
中央社
2022-06-08 20:53
新聞
政治
國內
估高雄新冠盛行率逾12%才轉折 陳其邁曝市府3大策略:不會像新北一下2萬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公布高雄市新增7506例本土新冠肺炎個案,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明,經過高市府疫調轉銜,高雄6日新增7482例本土確診個案。高雄市長陳其邁指出,連假過後通報數有稍微下降,目前高雄新冠病毒盛行率為8.16%,預估高原期將維持1周,盛行率上升到12至15%後即是轉折點。
鍾秉哲
2022-06-07 05:30
新聞
政治
揭基隆疫情拿「3個第一」 民眾黨列舉確診通報亂象:請唐鳳解釋一下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邱臣遠25日召開記者會,批評政府防疫慢半拍、沒有超前部署。同場的民眾黨基隆市信義區議員參選人紀珈表示,Omicron本土疫情自4月發展至今,基隆取得了「3個第一」:確診率第一、確診死亡率第一,及基隆市議會史上第一用唱名表決由口頭質詢改為書面質詢。基隆市中正區議員參選人林毓峯則列舉數例,直指基隆確診居隔通知亂象多,政委唐鳳應說明系統問題。
潘維庭
2022-05-26 00:42
新聞
政治
「健康益友」App視訊看診僅1.5星、湧千則抱怨 民眾黨籲政府出面整合
全台新冠肺炎確診者攀升,但政府力推的「健康益友」視訊看診App問題不斷,從註冊到確認身份都卡關。民眾黨立委張其祿今(20)日上午在記者會上表示,衛生福利部在2021年共有4項遠距看診平台設置、資源整合相關的採購案,總決標金額高達5997萬元,但最後成果卻讓人民和醫療人員抱怨連連。
潘維庭
2022-05-20 19:47
風生活
今日新增90331例本土確診、59例死亡!疫情將進入「高原期」,專家籲做好3件事:別當「社會巨嬰」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9)日宣布有本土確診90331例,境外移入47例,總共90378例確診。
劉潔謙
2022-05-19 22:09
風生活
別再打1922了!她快篩陽性後「通報1單位」:一天內就收到確診簡訊
本土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確診數飆升,許多人確診後不知道該怎麼辦,1922也時常無法接通。一名女網友分享,自己快篩陽性,當下沒有選擇打1922通報,反而善用「市公所居家關懷中心」專線,一天內就順利完成PCR、領藥並收到確診簡訊。
李紹瑜
2022-05-18 00:52
風生活
確診了,我可以拿口服抗病毒藥嗎?領藥必備5大條件,醫師曝3種人小心藥物交互作用
Omicron本土確診人數連日暴增,指揮中心宣佈「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期間」、「居家檢疫」三類民眾,於家中使用快篩試劑為陽性,且視訊診療後經醫事人員確認可列為確診。預計國內確診人數仍將持續走高,各界關心口服抗病毒藥是否能及時開立,讓高風險族群在黃金時間內有「救命藥」可用。
潮健康
2022-05-16 22:45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