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小龍年九天新春假期,不妨帶著家人一同遊桃園,展開「小龍年遊大龍門」的精彩旅程!桃園「大龍門」觀光廊帶涵蓋了大溪、龍潭和石門,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致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有歷史悠久的大溪老街,可以感受懷舊氛圍,品嚐大溪豆干和各式在地特色美食;也可以前往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探索木藝文化與手作樂趣,讓文化和手作融入假期回憶。
鄰近的石門水庫,正是櫻花綻放的季節,不妨漫步於櫻花樹下,欣賞迷人的景致,或是搭乘遊艇環湖,享受湖光山色的寧靜之美。除了石門水庫,北橫沿途的櫻花林也是不容錯過的美景,包括角板山行館、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中巴陵櫻木花道、比亞外部落和拉拉山恩愛農場等,都是賞櫻愛好者的熱門去處。
「大龍門」地區還有多條古道,可以讓遊客踏青健行,感受古道的綠意盎然和樸實地景。例如,打鐵寮古道可以探訪百年糯米橋,百吉林蔭步道可以揭開後慈湖的神秘面紗,石門山和溪洲山步道則可以登高望遠,欣賞石門水庫的壯麗景色。
過年期間,「大龍門」地區的各大廟宇也吸引了眾多香客前來祈福,例如龍潭「龍元宮」、大溪「大溪普濟堂」、「蓮座山觀音寺」、「月眉山觀音寺」、「大溪三層福安宮」、「十一份集福宮」和薑母島的「鎮安宮」等,都是走春祈福的好去處。
為了讓遊客更深入了解「大龍門」的文化,桃園市政府特別設計了五尊神明的「大龍門好神」公仔,分別是關聖帝君、神農大帝、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和土地公,再加上一款隱藏版,只要使用桃園市民卡,並依活動辦法進行集章,就可以兌換限量的「大龍門好神」公仔。此外,桃園市政府也特別製作了「非來BOOK立體摺頁」,由知名摺紙藝術家洪新富和插畫家蕭民遠老師親手操刀,結合「大龍門」意象設計,將在地的觀光景點和文化元素躍然紙上。
春節期間,「大龍門」地區還有許多精彩活動,例如「探索北橫-離你最近的芬多精仙境」抽獎活動、「2024 大溪豆干節-大溪探店集章」活動等,讓遊客可以盡情享受「大龍門」的魅力。
當然,也別忘了「2025 台灣燈會」!本次燈會以「光聚千塘串桃園」為主題,設有兩大展區:「主燈展演場(A18展區)」和「光的遊戲場」(A19展區),總占地達25公頃,展現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等不同主題,帶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燈光藝術。
桃園市政府日前召開民俗暨傳統知識與實踐審議會議,13位委員一致通過將「大溪百吉復興宮開漳聖王慶典暨石門水庫媽祖水上遶境」登錄為桃園市定民俗。這項獨特的民俗活動,是全台唯一的水上遶境,至今已傳承一甲子,其背後更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副市長蘇俊賓在臉書上分享了這項喜訊,並特別強調,「水庫媽祖遶境」是繼「大溪普濟堂慶典」、「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之後,桃園市登錄的第三個市定民俗。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民俗的特殊性,蘇俊賓更親手繪製了石門水庫的剖面圖,將60年前水庫淹沒區的「復興宮」舊址,以及當年的遶境路線完整呈現。這張圖畫不僅結合了現今的水上遶境路線,更生動地詮釋這項百年傳統的文化歷程。
蘇俊賓感性地表示,「面對重大建設,傳統的民俗和文化往往必須被割捨,但復興宮和水庫媽的信眾們展現了強大的文化和信仰韌性!讓這項傳統流傳至今,這才是最需要重視和保存的無形文化財啊。」
「復興宮」的故事始於光緒16年(1890年),最早是由阿姆坪附近的居民集資興建,命名為「南雅宮」。後來因為發生衝突,廟宇被燒毀,重建後才改名為「復興宮」。民國45年,石門水庫開始動工,「復興宮」注定要被淹沒在水庫之中。民國50年,七連庒的居民最後一次在原址舉辦慶典,之後「復興宮」也隨著信眾遷移,一分為四,分別在八結(百吉)、水流東(三民)、角板山以及觀音的移民新村重建。
儘管遷移後的「復興宮」延續了信眾的信仰,但原本的遶境文化卻因為水庫淹沒區的阻隔,幾乎無法繼續。然而,令人感動的是,當年的遶境傳統奇蹟似的沒有斷掉!60年前,在信眾的堅持下,他們將水庫底下的遶境路徑,藉由船筏、遊艇,重現在石門水庫的湖面上,這也就是今日全台唯一的水庫媽水上遶境。
蘇俊賓指出,「大溪百吉復興宮開漳聖王慶典暨石門水庫媽祖水上遶境」之所以能通過市定民俗的認定,主要原因包含「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以及「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傳統」等特色。
這項民俗活動由「百吉復興宮」管理委員會多年來自主持續辦理,加上「石門水庫渡船遊艇公會」的投入參與,男女老幼的信徒都熱情參與,展現了民間高度的認同。
蘇俊賓的臉書貼文一出,也引發了熱烈的迴響。「百吉復興宮」管委會、「石門水庫渡船遊艇公會」以及「大溪區社團民俗技藝協會」等等,紛紛留言、轉文,表達對市府重視的肯定。許多網友也表示,透過蘇俊賓手繪的剖面圖,才了解這段歷史脈絡,直呼「大開眼界」。更有網友留言:「這要很深入地方才會知道這段故事」、「我信仰媽祖,也參加過大甲媽遶境,得知這是全台唯一的水庫媽遶境,特別感動」、「這篇貼文讓更多人知道內陸湖泊漁民的媽祖信仰」。
桃園大圳通水啟用百年,桃園市政府舉辦「探索歷史 親近水利健行活動」,帶領民眾走進歷史悠久的桃園大圳隧道,體驗桃園水利發展的軌跡。 副市長蘇俊賓今日 (7) 出席活動,強調桃園大圳的百年歷史意義,並呼籲珍惜水資源,傳承先人智慧。
蘇俊賓表示,桃園大圳建於 1916 年,歷經 8 年施工,於 1924 年通水啟用,今年適逢百年紀念,意義非凡。他分享了參與隧道健行的體驗,表示在隧道中可以觀察到新舊兩個取水口,分別取自大漢溪和石門水庫,見證了桃園水利工程的發展歷程。
桃園大圳的建成,造就了桃園「千塘之鄉」的獨特景觀,也為桃園的農業、民生和工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蘇俊賓指出,桃園大圳是由台灣、日本和韓國三方合作完成的,當年在韓裔技師張令紀的號召下,桃園在地先民也積極參與,共同開鑿了這項重要的水利工程。
蘇俊賓強調,桃園大圳是桃園重要的水利資產,市府將持續與中央合作,讓更多人了解這項百年工程背後的歷史和文化,並將珍惜水資源的觀念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Copyright © 2025 Storm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Version: 20250516-08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