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際認為發展東方各國革命而為共產革命,主要的先決條件在製造東方各國共產的幹部。一九二○年以後,在莫斯科因有一所專門培植東方各國共產黨員的「東方大學」(應稱東方勞動大學,命名史達林,簡稱「東大」)出現。校址是普斯金街附近一棟四層樓的大廈,相當宏偉。校長蘇勉斯基,在俄國共產黨中,雖不占重要地位,卻是一個具有野心的人物。學生的來源,都是由東方各國共產黨保送的,自然多是其黨員和團員。因為當時東方各國共黨組織尚未發展,不易找得黨團員,非黨團員只要思想能同情於共產主義的人,欲列門牆,也不困難。後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如瞿秋白、張太雷、陳延年等,據說就是在這樣情形之下進去的。經常學生有三四百人之多,包括有五十幾種民族。其實也不限於東方民族,像高加索、波蘭、立陶宛、芬蘭乃至法國和美洲黑人,都有參雜其中,真是一個五光十彩的民族萬花筒。各種不同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的人,生活在一塊,又都缺乏國際主義的深切修養,總不免各不相謀,互存歧見。情感上的交流,實不如一個或兩個民族共處之容易接近與和諧。好在唯物辯證法的訓練,正是要排斥這些。所以由東大出來的學生,都說不出交上一個或兩個外國朋友。這在西洋留學生看來,自不免詫為一種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