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生物學 文章列表
#
生物學
約 54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地方新聞
台北
合成生物學新突破!台灣研發「定序胜肽」進軍國際
富比積生物科技公司(AHBLab)日前舉辦「定序胜肽原料之國際展望與拓展」說明會,發表其獨家研發的「定序生物合成肽」技術,運用合成生物學,以微生物生產特定序列胜肽,強調規模化、低碳製造及永續經營,為全球胜肽原料產業帶來革命性新突破。
何長澤
2025-01-09 16:20
新聞
政治
國際
日皇族第2順位繼承人 悠仁親王明年到筑波大學主攻生物學
依據日本媒體《朝日新聞》報導,據相關人士透露,日本皇室秋篠宮家的長子悠仁親王(現為高中三年級生)已通過推薦入學考試,順利考取筑波大學生命環境學群生物學類。該校區位於茨城縣筑波市,悠仁親王預計於2025年4月正式入學。
黃信維
2024-12-11 14:29
國際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華爾街日報》你到底幾歲?瞭解有如「身體信用積分」的「生物學年齡」
作為一種健康指標,生物學年齡可能大於或小於你的實際年齡,但科學家說,這一指標或許有助預測你日後的生活品質。
Betsy Morris
2022-06-08 18:00
風生活
健康
女生為什麼喜歡抱抱?研究揭秘背後原因,竟然和生理需求有關
為什麼女生總喜歡和另一半討抱抱呢?「抱抱」不只是單純想要撒嬌、討拍而已!根據《CNN》報導中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擁抱」對女性有很大的影響,但對男性而言,效果並不大。《PLOSOne》發表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以76位受試者和伴侶擁抱後「對壓力的反應」,和沒有擁抱另一半的女性相比,擁抱另一半的女性皮質醇(一種壓力荷爾蒙)的分泌有所下降,但男性似乎沒有同樣的效果。
健康醫療網
2022-06-05 15:30
風生活
國內
下班經濟學
打動台泥一起拯救無聲花草,台灣「諾亞方舟」推手解密 古生物學家李家維,讓物種起源年代往前5千萬年
採訪國際重量級古生物學家李家維的第一個場景,就像電影《侏羅紀公園》一樣,從1顆1億年前、鑲有疑似恐龍羽毛的緬甸琥珀開始。
商業周刊
2022-02-19 17:10
國際
抓蟲子當藥膏塗抹!黑猩猩展現親社會行為,最新研究:牠們會幫同伴療傷
科學家一直在辯論動物是否具備「親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對行為者本身無明顯好處,但能讓他者受益)的能力,美國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Biology)7日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研究人員發現西非國家加彭的黑猩猩不僅會用昆蟲治療自己的傷口,還會協助治療同伴的傷口。這是研究人員史上第一次發現黑猩猩會治療同伴,也為科學界關於黑猩猩及其他動物能不能無私幫助他者的辯論做出重要貢獻。
廖綉玉
2022-02-09 17:00
風生活
新知
別小看你的大腦,它是殘酷天擇下的驚奇產物!生物學家帶你一窺人類腦部的奧秘
編按:筆者是知名遺傳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致力於控制細胞複製的研究工作,也就是所有生物生長和發展的基礎。於2001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同時也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拉斯克獎與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的獲獎者。
三采文化
2022-02-06 18:3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歷史
新新聞
政策推手》找到台灣恐龍化石的人:蔡政修要先厚植古生物學再提修法
2018年返台任教後,台灣大學生科系助理教授蔡政修在2021年發表台灣首件鳥類化石,也在學術上發現了台灣的「恐龍化石」。在連挖掘化石都會被當成「盜採砂石」、挖掘地點動輒遭到建商開發的這片沙漠裡,他力倡能夠修訂《文化資產保存法》或其他法規,保障古生物研究的發展;不過在此之前更重要的兩個步驟,是先建立大眾的認知,以及取得足夠的研究資金。
吳尚軒
2022-02-03 09:10
新聞
國際
歷史
水陸兩棲!4300萬年的鯨豚祖先能在陸上生活 埃及考古團隊發現四足鯨豚化石
根據《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8月底刊登的研究,埃及研究團隊發現13年前該國西部沙漠出土的化石屬於新物種,化石可追溯至4300萬年前,而這種史前生物是一種四足鯨豚,能同時在海洋與陸地生活,是現代鯨豚的祖先,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PhiomicetusAnubis,「Anubis」(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話的死神。
廖綉玉
2021-09-15 19:30
新聞
國際
長得漂亮不是為了吸引異性?最新研究:雌性蜂鳥如雄鳥般鮮艷,就不怕被同類攻擊
多數人認知中的蜂鳥只是種會採食花蜜的可愛小動物,但美國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26日卻指出,牠們其實為了爭奪資源竟會大打出手,甚至有部分雌鳥因此演化出和雄鳥一樣的鮮豔毛色,讓看起來更雄性、更具威脅性的自己免於遭受同類攻擊。
國際中心
2021-08-27 18:10
新聞
國際
兩岸
中國大外宣瞎扯「瑞士生物學家指控美國施壓」,假新聞被瑞士大使館抓包:我們國家沒這個人
中國多家官媒6日引用「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宣稱瑞士生物學家愛德華茲在臉書透露「遭到美方施壓」,被迫支持新冠病毒起源於中國的結論。不過瑞士駐北京大使館10日公開回應:瑞士沒有這個人,而且他的臉書僅有一則貼文、三位好友,看來不像正常的社群帳號。目前包括央視、《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已將該則新聞緊急下架,等於默認這則新聞有問題。
李忠謙
2021-08-11 10:51
新聞
國際
冰封兩萬多年仍頑強生存!西伯利亞發現史前蛭形輪蟲,專家稱「解凍後仍能生殖」
科學家發現了2.4萬年前的蛭形輪蟲,牠們被冰封在西伯利亞長達萬年的時間,期間沒有進行生殖。不過這項發現也提供細胞低溫保存技術的借鑑機會,也能比較現存物種和牠們的祖先。
劉俞妗
2021-06-08 19:10
新聞
國內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蔡宜芳 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NAS)公布最新院士名單,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宜芳也獲得此項殊榮。蔡宜芳是著名植物營養學家,學術研究多次刊於國外頂尖期刊,也參與植物學教科書的編寫。在得知自己入選後,蔡宜芳直呼不可置信,也不忘鼓勵大家認真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
李芯
2021-04-27 15:28
新聞
國際
歷史
工作成果總被男性科學家奪走,生前不曾被學界承認的女性古生物學家:一度遭歷史遺忘的瑪麗・安寧
「我真的很憤怒,怎麼可以有這種事?」女學生艾維・斯威爾(EvieSwire)在9歲那一年,第一次意識到她的家鄉、英格蘭南岸的萊姆里傑斯(LymeRegis)將很久以前生活在這裏的一個傑出人物—瑪麗・安寧(MaryAnning)—給「遺忘」了。
BBC News 中文
2021-02-18 17:40
新聞
國際
《權力遊戲》冰原狼原型!首次進行DNA比對 研究發現恐狼是真實不同物種
被翻拍成電視劇的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架構世界中,維斯特洛大陸北邊寒冷地帶有種「冰原狼」,且是故事中史塔克家族的象徵,現實中已滅絕的「恐狼」,可能就是小說虛構生物的原型,只是恐狼過去被認為是體型較大的灰狼,不過國際期刊《自然》13日刊登最新研究證實,恐狼是另個物種。
簡恒宇
2021-01-15 07:30
風生活
教育
動物的尾巴到底有什麼作用?人類其實有尾巴?多數人不知道的冷知識大揭密!
具有「脊椎」的動物,都是從長著「尾鰭」以便游泳的「魚(魚類)」演化而來。動物身上的尾巴,正是從魚的尾鰭演變來的。
台灣東販
2020-12-22 16:36
新聞
國際
歷史
顛覆學界!新發現的奇特恐龍:身上覆蓋華麗鬃毛、肩膀插著4根「長矛」
國際期刊《白堊紀研究》14日刊登一份顛覆古生物學界的論文,內容指出考古家近期在巴西鑑定出一種從未被人類發現過的新型恐龍化石,還原牠1億1000多萬年前生活的模樣,發現牠長得相當奇特,體型約只有一隻雞的大小,肩膀突出4根堅硬的構造,形狀像是長矛一樣的飾羽,全身布滿美麗的羽毛。論文推斷,這是南美地區首度發現有羽毛證據的恐龍化石,而恐龍的羽毛代表牠有複雜的求偶與交配行為。
蔡娪嫣
2020-12-16 15:01
新聞
國際
歷史
史上第一例!恐龍也會得癌症《刺胳針》:7700萬年前的尖角龍罹患骨肉瘤
加拿大科學家日前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最新研究結果,指出經過古生物學家、科學家、醫學專家評估診斷,7600萬年前至7700萬年前,加拿大的一隻成年尖角龍罹患癌症「骨肉瘤」晚期。這是史上首次發現恐龍罹患惡性腫瘤,但目前不確定該恐龍是否死於骨肉瘤。
廖綉玉
2020-08-05 18:10
新聞
國際
歷史
1億多年前的「無齒恐龍」!長脖子的牠是暴龍近親,成年後可能吃素 澳洲首度挖出稀有「輕巧龍」化石
國際科學期刊《岡瓦納研究》本月刊登的古生物研究指出,澳洲維多利亞省奧特威角5年前挖出的一塊恐龍化石屬於稀有的「輕巧龍」化石,這種恐龍是暴龍與伶盜龍的近親,距今已有1億1千年歷史,這也是澳洲首度挖掘出輕巧龍的化石,也是世上第2塊白堊紀的輕巧龍化石。
廖綉玉
2020-05-21 10:10
新聞
國際
歷史
智人崛起導致尼安德塔人滅絕?最新科學研究:近親繁殖加上壞運氣才是原因!
史前人類尼安德塔人約在4萬年前滅絕,科學家普遍認為,6萬年前遷出非洲的智人崛起搶奪資源是尼安德塔人滅絕的主要原因,但美國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One)27日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因為近親繁殖、阿利效應、出生率與死亡率的波動等因素,造成尼安德塔人滅絕,研究作者表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壞運氣」。
廖綉玉
2019-11-28 19:00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