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府院黨團結作戰下,打敗民團與國民黨合作的四大公投,民進黨的確好不容易僥倖贏得公投結果,這是僅有41%投票率的冷颼颼公投大戰,也只是原有政黨基本盤政治實力的基本呈現與發揮,國民黨雖敗猶榮,民進黨贏了面子卻又輸了裡子,將又如何牽動台灣未來的政局發展態勢?尤其是在絕大多數「中間選民」冷眼旁觀兩大政黨的所作所為之下,民進黨又將如何力挽狂瀾面對明年地方選舉可能繼續慘敗的情勢發展?或將牽動著蔡英文政府「下一步」的施政走向與內閣改組、政治接班的可能布局!這次公投結果,國民黨該贏未贏,除了黨主席朱立倫無法有效統合執政縣市團結作戰之外,最大的問題還是誤判情勢「戰略失策」所致。本來國民黨的反萊豬及公投綁大選公投案其實是切中民進黨的政治要害,可以打的相當順手,卻因為一時貪功把民團的反核四及珍愛藻礁公投案也捆綁一起,大玩所謂的政黨對決大作戰,導致民進黨也全力反擊團結作戰,訴諸政黨對決的態勢,既模糊了各大公投議題的攻防焦點,也順勢運用了台灣多數民眾「親美反中」的微妙政治情緒,使得這場已經失焦的公投大戰演變成宛如「政治保衛戰」的藍綠大戰,民生經濟議題變成政治仇恨動員的政治對壘。在民進黨的政治認同好感度大於國民黨的情勢下,雙方固守政治基本盤,形成最後民進黨以51%到52%的公投「不同意」得票率領先了國民黨的47%到48%的「同意」得票率結果。然而,將近35%左右的中間選民絕大多數沒有出來投票的真正原因在那裡呢?這是外界最好奇的政治關鍵所在,因為等到明年的地方選舉與大後年初的中央大選,這些「中間選民」的政治動向就會是主導並左右選舉結果的最最關鍵所在,如何贏取民心拿下地方或中央的執政權?當然,聚焦主軸也勢必在此,國民黨目前沒有討到任何便宜,而民進黨也絲毫沒有引動人心的政治亮點可以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或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