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姐59歲,退休四年,跟著鄰居去抽個血做健康檢查。醫師告訴梅姐:「妳的血糖過高,已經到糖尿病前期囉,得趕快多運動,注意飲食,否則血糖控制不好,接下來會有一身病?」梅姐看到報告上的紅字,驚呼:「怎麼可能,糖尿病的人不應該都是都胖胖的嗎?我體重這麼標準!為什麼還會血糖控制不良?!」醫師看著梅姐,搖搖頭道:「有群人就是這樣,說不上胖,但也談不上健康,因為其實好些藏起來的脂肪正在壞事,我們稱為『偷肥族』。」「偷肥族」其實是外來語。原本是「ThinontheOutside,FatontheInside」,也就是外表看起來瘦,但內在油脂可不少。有那麼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味道。取「ThinOutsideFatInside」外瘦內肥的字首就變成了「TOFI」,念起來像極了「偷肥」。為什麼會有「偷肥」這樣的說法呢?身體質量指數BMI是目前常用的健康指標,用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像是體重60公斤、身高150公分的人,其BMI數值為60除以1.5再除以1.5,也就是26.67。一般而言,成人BMI介於18.5到25之間的話,屬於正常體重。然而醫師們發現,有一群人即使BMI數值小於25,體重落在正常範圍、沒有過重問題,但這群不肥的人還是屬於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再仔細瞧瞧,這群人就是偷肥一族,他們常常沒有運動的習慣,但皮下脂肪並不厚,外表不顯胖,但脂肪都堆積在內臟器官。時間久了,偷肥族的胰島素阻抗性升高,血糖控制愈來愈差,血脂肪升高,身體毛病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