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到底是政治報復或政治報應?這要從選區的藍綠生態說起。高雄市長期由民進黨執政,「綠化」程度很普遍,支持國民黨反而會成為鄰里鄉黨眼中的「異類」。民進黨高雄市黨部主委趙天麟,自己也承認鳳山區為綠大於藍的盤勢,投票前的民調已顯示支持罷免者約19%(以選舉人總數計算)、反對罷免者約20%,民調封關期間,反對罷免者已經顯著領先支持罷免者3%以上。從6日的投票數據來說,選舉人總數為29萬1,566人,同意罷免票數為5萬5,261票(占比約18.95%),不同意票數為6萬5,391票(占比約22.43%),兩者相差約3.48%,證明民進黨內參民調確實準確。蔡總統以黨主席身分下令全黨動員救捷,主要看準民調的走勢,此外也是反制罷免風潮的必要表態。是否要傾全黨力量反制罷免,還是要看被罷免的對象為何人,以及內參民調的走勢預判。只要民進黨居於不敗之地,傾全黨力量反制罷免,就是必要且不可迴避的手段。議員級的罷免行動已告終止,藍綠戰績為一比一,各有勝負。接下來要進入立委級罷免行動,此與議員級的差別,其一為單一席次總動員,一定對決到底;其二,為了2022年練兵,提前選戰暖場,而且沒有多數席次的以罷制罷,地方動員會更加有力。高雄市鳳山區的國民黨議員,擔心黃捷萬一罷免成功,惹怒民進黨以牙還牙、「以罷制罷」,自己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黃捷而被報復罷免。因此,國民黨議員在動員力道上,確實有所保留,未盡全力清捷。反觀民進黨議員,縱然擔心成就黃捷的高人氣,但在黨主席號令下,不得不動員椿腳進行投票的催促運作。反對罷免黃捷的票數未過25%門檻而僅有22.43%,這對於府院黨全力救捷的動員能量來說,並非漂亮的過關數字。箇中原因還是綠營選舉疲乏,從罷韓、補選市長以來,高雄人已經被選舉衝擊而厭倦。韓流在罷韓成功時宣告終止,現在剩下韓粉四分五落,如果韓市長不能東山再起,國民黨在2018年的韓流逆襲,不會再於2022年重現。高雄市的固守,對於民進黨有歷史情感的意義與價值,猶如延安對於共產黨的意義與價值般,直言之,高雄市的執政權,已經淪為民進黨無形的「黨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