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深層地質處理 文章列表
#
深層地質處理
約 11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政治
AIT「一舉動」打臉綠營反核神主牌 藍議員轟:證明核廢料無解純屬藉口
民進黨長期以「核廢料無法處理」作為反核主軸,堅持「非核家園」路線,導致核電逐步除役,能源結構嚴重失衡。近期,美國明確表態願協助台灣引進新興核能技術與核廢料處理方案,戳破民進黨「核廢無解」的神話;對此,由泛藍議員組成的新藍圖連線嚴正批評,經濟部長郭智輝持續以各種藉口抗拒核電,展現政策僵化與對國際趨勢的背離。
戴祺修
2025-05-05 21:18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蔡世杰觀點:核四胎動三部曲──2024政權奪還
反核集團你們反核,但你們用核嗎?2024總統大選就讓民進黨以失敗告終。
蔡世杰
2024-01-12 07:10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李敏觀點:處理核廢料之完整藍圖
核能發電燃料體積小,易於運輸與儲存,核電機組一次更換燃料可以使用18至24個月;核能發電成本中,購買燃料成本佔比低,故發電成本不因國際能源價格飆漲而大幅度波動。更重要的是,核能發電單位發電量的碳排,幾乎是各種發電方式中最低的,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侯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資料,每度核電生命週期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量為每度24克,與陸地及海域風電相當,而大型光電的排放強度為每度48克。
李敏
2023-12-28 05:50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謝志誠觀點:核一乾貯爭議,可以不要再硬拗嗎?
爭議超過十年的核一廠乾式貯存設施,因新北市政府拒絕核發「水土保持完工證明書」而無法申請運轉執照,在台北行政法院判決台電勝訴後,本以為爭議可以就此落幕,未料新北市政府在判決後推托台電不送件,讓市府「無卷可審」,因此要求台電公司重新提送水保計畫再核定;但經濟部表示,依判決結果,不是台電公司應再送件,而是新北應直接核定,究竟誰是誰非?誰在硬拗?其實檢視六次訴願決定與行政法院判決,便可得知答案。
謝志誠
2023-06-09 06:3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新新聞
核電復活-核廢篇》用不用核電都頭痛,全台4000噸核廢料無處去
民進黨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正在倒數計時中,核二廠2號機今年3月14日停止運轉,核三廠也預計在2025年5月除役。不過核電歸零容易,但要解決留下來的核廢料卻相當困難,台灣目前3座核電廠核廢料已累績高達1萬9149束(約4021公噸),至今仍然不知該何去何從?借鏡國際處理核廢料做法,台灣接下來無論要不要繼續使用核電,都不可再逃避此問題。《新新聞》特別策畫「核電復活」專題,深入探討這股「核能復興」浪潮對全球與台灣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唐筱恬
2023-03-14 16:30
新聞
國際
財經
科技
商業
經濟
如何解決核電最大難題「核廢料處理」?不妨借鑑這個國家的寶貴經驗!
瑞典鄉下,地下40米,深不見底、清澈到令人驚異、藍色燈光照亮的水池內,存放著瑞典數十年積累的高度放射性的核廢料。
BBC News 中文
2022-09-05 18:0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科技
王伯輝觀點:請拋棄立場,共同為核廢料找個家
今年(2021)7月1日,運轉40年,運轉績效排列世界前茅的核二廠一號機也因「用過燃料無處可放而必須強迫」停機。同時,一直以反核為其目標的執政黨也順勢宣布這部機「提早」除役!再深一層考慮,這部機的用過燃料將放何處?不知道。
王伯輝
2021-08-21 05:45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李敏觀點:核能是潔淨能源是無庸置疑的
能源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但將人類的文明推向高峰是電能。電能使用方便、乾淨、安全,可以讓人類更廣泛的利用各種初級能源。電能係透過其他的能源轉換而來,發電設施與能量轉換過程都會消耗地球的資源、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也會對人類生命與健康帶來衝擊。能源使用的經驗顯示,沒有任何一種能源是百分百的潔淨,是百分百的綠,某一能源是否潔淨或綠,可以是主觀的認知,但總該有客觀的依據吧!
李敏
2021-04-16 05:50
評論
國內
財經
風評
呂紹煒專欄:用常識看破能源政策的謬誤
許多人可能覺得能源政策是「高上大」又專業的主題,非一般人能理解;但撇開過於深入的專業與技術性問題之後,其實用一般常識思考,就能看破蔡政府能源政策的問題與風險─只要能拋開對核電無知又錯誤的畏懼。
呂紹煒
2019-02-06 06:20
新聞
國內
頭痛的不止台灣!全世界有413座核反應爐,卻連一個高階核廢最終處置場都沒有
核電產業發展逾半世紀以來,放射性廢棄物的後續處理一直是國際間的未解難題,目前各國所採取的最終處置作業措施,多指深層地質處置的方式,也就是將核廢料與生態圈隔絕貯存,待其放射性自然衰變。隨著越來越多核電廠除役,用過核燃料的處置需求將越來越迫切,但至今國際上還沒出現任何一處真正興建完成的高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
廖羿雯
2018-12-17 08:20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騎驢找馬強過卸磨殺驢-論核四存廢
2014年核四封存時期約3年,日前三年期限已滿,核四最終命運到底如何,要繼續封存還是廢廠拆除也引發了熱烈辯論。
陳立誠
2017-07-12 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