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減煤」成為國家能源政策的主軸。沒有核電,少了煤電,電從那裡來?執政黨喊出的口號是2025年,再生能源20%、煤電30%、燃氣發電50%,但可行嗎? 首先,比較一下台灣、韓國與日本所規劃的發電量的配比。韓國:2030年再生能源20%、燃煤36%、燃氣19%、核能24%;日本:2030年再生能源22~24%、燃煤25%、燃氣26%、核能20~22%。日韓,土地面積比我們大,人口密度比我們低,設定的再生能源目標與我們差不多,我們要在7年內完成,他們是12年!如果我們不是急著發展海上風力發電,不至於要撒下重金,吸引外商團隊進駐。 發展再生能源是無怨無悔的選擇,但要務實面對再生能源的使用限制,一個獨立的電網可以承受多少比例的不穩定電力,是工程實務上一定要考慮的問題。也就是說,系統中要有一定比例有可調控的燃煤、燃氣、核能、或水力機組運轉,維持電網的穩定。報載,德國在2018年1月8日清晨某一時段,達到用電百分百由再生能源供應的里程碑;這根本是數字的迷思!看看,同一個新聞其實也提到,「同一時間仍有部分火力等傳統電廠無法完全停機,多餘電力只好出口到國外,在自由交易的歐洲電力市場造成負電價現象」。德國輸電系統與歐洲電網相連,與9個國家有電力的交換,核對網路上的資料,當天德國所使用的總電力是17.3億度,其中4.2億度為褐煤,2.2億度為核能。2017年德國總發電量是5469億度,輸出696.5億度,輸入144.2億度,也就是說有15.4%的電力在歐洲電網中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