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波士頓顧問公司 文章列表
#
波士頓顧問公司
約 5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政治
國際
台積電赴美千億投資還不夠?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獻策川普2大招:這是優先事項
台積電日前宣布擴大赴美投資1000億美元,興建3座新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以及1個研發中心,儘管董事長魏哲家強調完全基於美國客戶需求大增,非受政府壓力,仍引發部分聲音憂慮台積電「矽盾」不保。而根據外媒報導,英特爾前CEO季辛格近日受訪指出,為了重建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光是晶片法案還不夠,呼籲川普政府應該祭出2大招。
張庭維
2025-03-10 12:38
評論
政治
國內
財經
專欄
科技
商業
經濟
韋安觀點:台積電面對變局!投資、決策、治理應堅守的5大原則
台積電(TSMC)是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絕對領導者,其投資決策和公司治理不僅影響股東利益,更攸關台灣的經濟地位和國際科技供應鏈的穩定性。
韋安
2024-11-30 06:30
評論
政治
國內
財經
專欄
韋安觀點:台積電如何應對無法拒絕的「邀請」?
2006年11月18、19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以中華台北領袖代表的身份,出席在越南河內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在該次會議中,張忠謀強調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並指出半導體已成為各國的戰略物資。他還預見到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挑戰,提醒各國應重視半導體產業在國際局勢中的關鍵角色。
韋安
2024-11-26 06:40
財經
美國力推半導體在地製造 估2027先進製程躍居全球第2
美國積極推動半導體在地製造,商務部接連敲定補助台積電和格羅方德,業界預期,未來川普執政,半導體在地製造政策將維持不變。據市調機構估計,2027年美國先進製程占全球比重可望攀高至21%,將躍居全球第2。
中央社
2024-11-23 22:29
新聞
政治
國內
財經
台積電最尖端技術出走美國 郭正亮揭密原因:經濟部真是台灣一大悲哀
台積電傳出將帶著2奈米及最尖端的A16先進製程技術,前往美國的亞利桑那3廠,對此,前立委郭正亮在節目《亮哥快評》上表示,台灣法律規定不能把最新技術移往國外,但台積電的1奈米技術都還沒有著落,難道經濟部長郭智輝對此事都沒掌握嗎?更指出美國商務部針對66億美元補助,背後所開的條件,讓他直言經濟部完全聽命於美國政府,「真是台灣的一大悲哀」。
張大任
2024-11-21 08:50
VIP
政治
財經
調查
新新聞
科技
重磅專訪
AI
重磅專訪》「川普不爽拜登整碗端走」工研院研究總監曝川普2.0的晶片法可能走向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Trump)在競選期間拋出晶片課稅議題,連同最近7奈米AI晶片禁止輸中議題,讓台積電股價跟著重挫。日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表示,台積電2奈米製程「遲早會被逼去美國」,讓「護國神山」先進製程根留台灣的承諾產生動搖。甚至有媒體分析,「美積電」生產成本高於台積電,美國對晶片課徵重稅,可能導致「半導體通膨」,輸美消費電子產品價格可能上漲。美國晶片關稅政策,到底會怎麼課?如果這項政見劍指台灣,政府與台積電又該如何因應?
林上祚
2024-11-19 08:40
新聞
國際
財經
AI
工作用AI高科技勞工倍增 美顧問公司調查:近5成用戶憂工作不保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調查指出,過去1年定期使用AI的第一線員工倍增,不過員工對於AI科技的焦慮感也在上升,有49%的使用者認為工作可能在未來10年因為AI而消失。
中央社
2024-07-24 09:10
新聞
國際
經濟
美國也有缺電危機!AI大廠搶奪核電、綠能需求飆升,電網恐難滿足成長需求
美國的電力需求正在迎來爆炸式成長,《華盛頓郵報》報導警告,美國可能面臨缺電危機。電力規劃者越來越擔心,電網不夠環保或不夠強大,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蔡娪嫣
2024-07-11 15:59
VIP
國際
科技
大國博弈
美對中晶片制裁輸家是台灣?《經濟學人》曝脫鉤衝擊:「矽盾」嚇阻效力降低
為了不受台海衝突影響晶片進口,包括美國在內各國祭出補助和尋求來源多元化,不過《經濟學人》直言,台灣似乎仍保有西方科技產業前線的中心地位,可是中國為避免制裁,與台灣晶片產業脫鉤,台灣嚇阻中國進犯的「矽盾」效力會降低。
簡恒宇
2024-06-19 15:00
VIP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大國博弈
中國發展晶片大撒幣,華為高層唱反調?張平安:解決七奈米已非常好,三奈米五奈米就別想了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執行長張平安日前在2024中國移動算力網絡大會表示:「我們肯定是得不到3奈米、肯定得不到5奈米,我們能解決7奈米就非常非常好。」韓媒《朝鮮日報》指出,這位華為高層對中國的晶片戰略顯然「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國際中心
2024-06-12 18:46
風生活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商業
「能解決7奈米就很好了!」華為:中國若過度追求先進製程,可能會導致性能瓶頸
中國華為公司去年推出採用7奈米晶片的旗艦手機Mate60,震動市場,外界一度寄予厚望,認為可突破美國的晶片封鎖,但華為常務董事張平安近日坦言中國面對的技術困局,稱能解決7奈米就非常好了。
中央社
2024-06-05 09:40
風生活
兩岸
即時
科技
中國晶片技術遇瓶頸?華為董事「不敢肖想5奈米」承認:能解決7奈米就很好了
美國自2019年起宣布制裁中國華為,禁止該公司取得先進晶片技術,華為卻在去(2023)年推出採用中芯國際製造的7奈米晶片的新機Mate60,不過華為常務董事張平安近日坦言,中國在半導體技術問題困難重重,能解決7奈米製程「已經很好了」。
陳怡穎
2024-06-03 16:42
新聞
國際
AI
財經
科技
經濟
AI當紅,電力需求龐大!《經濟學人》:科技巨擘爭相尋求新能源來源
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推出聊天機器人ChatGPT後,被視為是人工智慧的重大突破。然而,生成式人工智慧需要耗費巨大的電力,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為了更高的運算能力,全球科技巨擘爭相尋求新能源來源。
廖綉玉
2024-05-07 09:00
風生活
下班經濟學
理財
台灣人有多有錢?調查顯示「有錢人快速增加」:億萬富豪破10萬人、3年後個人財富總額達46兆
台灣有多少億萬富豪?根據中國信託日前攜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發布國內首份以身家新台幣1億元及10億元以上「超級有錢人」的《2024台灣超高資產客群財富洞察報告》。該報告指出,去年破億富翁多達11萬人,預估2027年更將增加至13.7萬人,個人財富總額也會從32兆元跳增至46兆元。
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2024-04-09 14:56
風生活
科技
下班經濟學
理財
AI
職場
哪些工作會被AI取代?研究曝「未來最快消失的10大職業」,工作有1特質正在被淘汰
編按:ChatGPT、Copilot、Midjourney、Sora等AI工具前仆後繼地出現,從文字到圖片,甚至在不久的將來影片也都能由AI生成,文字工作者、圖像影像的設計師職涯都將有大改變。那麼未來哪些工作會被取代?哪些工作技能會變成金飯碗?《AI生成時代的工作革命》一書列出「未來5年最快成長」與「最快消失的職業」。
天下雜誌
2024-03-23 10:00
風生活
財經
下班經濟學
商業
理財
職場
世界
日本
怎麼樣的員工比較受到喜愛?單純完成事情反而扣分,資深董事:這樣只是工具人
你是工具人?還是工作人?
經濟新潮社
2024-03-23 08:10
風生活
下班經濟學
商業
職場
世界
日本
大老闆通勤時間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他們總是創意滿滿,原來他們搭車都在觀察這些事
我幾乎都是利用電車通勤,想要有靈感,我認為沒有比在車廂內更好、更重要的地方。電車中不只可以閱讀書籍或報紙,也有發呆思考的空間,還可以觀察周遭和流行趨勢,察覺世代年齡層不同的習慣,或觀察最新時尚或潮品。
經濟新潮社
2024-03-19 17:31
風生活
財經
下班經濟學
證券投資
理財
退休後,積蓄還能繼續漲!60歲投資300萬到股、債市,85歲有機會得到1920萬
過去,退休積蓄通常只需支應10至15年;現在因為提早退休和壽命延長,退休所得往往必須支應25年至35年。許多退休者現在面臨疑問:「我的退休積蓄夠支應餘生嗎?」,答案取決於你目前在壽命跑道上的何處?你能產生的所得池以及你的風險偏好,參見圖8-6。伴隨著壽命增長以及傳統積蓄的報酬率依舊不高,愈來愈多人有退休積蓄不足以支應餘生的風險。接近退休者的心裡有下列疑問:
商業周刊
2024-01-01 09:10
風生活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商業
AI預測越準,公司越能賺錢?專家點破迷思:準度提升有時會害企業賠錢
有一家大型電信公司的行銷主管設法要減少顧客流失,於是決定運用AI來判斷哪些顧客最可能離開。他們取得AI的預測後,一再提供大量優惠促銷方案給高風險顧客,希望吸引他們留下來。雖然實施這項留住顧客的活動,但很多顧客還是離開了。為什麼?這些主管犯了一個基本錯誤:向演算法問錯了問題。雖然AI預測的內容很好,但沒有解決這些主管真正想解決的問題。
天下文化
2023-12-24 09:10
風生活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商業
在科技時代,應徵者是公司的「顧客」!企業若想找人才,得建立好自己的雇主品牌
iKala:2018、2019年時,我們已經注意到市場有個趨勢,就是台灣人才的pool(池,指數量)似乎在變小當中。一方面是因為新創很發達,加上台灣新創資金鏈和人才鏈都越來越完整,開公司蔚為風潮。那時我們就在想,要再進一步吸引人才的話,我們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思維?
商業周刊
2023-12-18 10:40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