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美國拉高聲勢,形塑國家領導人的形象;在國內,一幫國民黨中常委幫他鋪平參選道路,研發出「民調徵召」的技術,不辦黨內初選,什麼「徵召初選」都省了,直接辦黨內民調,再由全代會徵召民調最高者。韓國瑜訪問美國,從頭到尾熱鬧滾滾,不但規格超高,演講與發言內容也高潮迭起,從波士頓、洛杉磯到舊金山的華僑一路更把「選總統、救台灣」口號喊的價天響。他也老實不客氣,除了沒有鬆口說要選總統之外,其餘總統參選人該有的架勢、話語和造勢動作無一省略。他的出口轉內銷業務可真賺得砵滿盆滿。黨員同志為他開拓通路的努力與績效也很可觀。他訪美之前,推遲和吳敦義主席的會面,要主席和兩位已宣布參選人朱立倫、王金平談好,意思是先搞定這兩位同志,排除徵召障礙,再來跟我談;朱王則逼出吳敦義說出沒有意願參選的話。至於徵召參選的方式,吳主席先是說「徵召民調」,朱立倫斥為沒有先例,但也要黨中央立即徵召韓國瑜,他絕對支持,這樣就沒有初選問題了。另一位擬參選人王金平口頭上卻不願退讓。他堅持照黨的初選機制走,還酸言酸語說,選舉不能光靠聲勢。如果他堅持初選,黨中央還真要當一回事,不能逕行徵召韓國瑜。現在好了,根本沒有初選這回事,韓國瑜就沒有必要登記初選,可以避開徵召不徵召他初選以及他是否被動接受等棘手問題。朱立倫和王金平則根本沒有參加初選的機會,黨中央列上誰的名,誰就被動參加初選;至於採類比式還是對比式民調,黨中央說了算。最後,全代會依據參考性民調結果,一錘定音,想出言抗議的人沒機會說不,想表態抗拒的人沒必要說不,一切照黨中央編寫的劇本行禮如儀。如此一來,朱立倫和王金平有了下台階,韓國瑜則有了便捷而堂皇的上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