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關係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陷於針鋒相對的時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8月8日至11日,訪問了南非、剛果和盧安達3個非洲國家。過去10年,尤其在川普執政期間,非洲幾乎是美國對外政策中的一個「被遺忘的地區」。布林肯此次非洲之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抗衡中俄兩國在非洲大陸日增的影響力。在布林肯抵達南非當天,白宮公布了「美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戰略」(USStrategyTowardSub-SaharanAfrica)。這項戰略強調美國與非洲國家的「平等夥伴關係」,尊重非洲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以及美國不會要求非洲「選邊站」。文件並且揭示美國當前的對非政策,將著重於下列4大優先項目:一是促進開放和開放社會;二是兌現民主和安全紅利;三是推動疫後復甦和經濟發展;四是因應全球暖化和能源轉型。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戰略文件針對中俄兩國的部分。文件指出,俄羅斯把非洲地區看成是一個「放任的環境」,包括「私營軍事公司,經常為戰略和經濟利益煽動不穩定」;而中國則將該地區視為一個,「挑戰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舞台,推進其自身狹隘的商業和地緣政治利益,並削弱美國與非洲人民和政府的關係」。如果布林肯想急起直追,強化美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可能必須回顧一下中俄與這個地區的歷史關係。在前蘇聯時期,莫斯科曾因支持「反帝」和「反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與非洲新興獨立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友誼。蘇聯解體後,非洲不是俄羅斯外交的重點,但普京上台積極改善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並運用外交、貿易和軍事工具,加強對非洲地區的影響力。就在布林肯訪非之前,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Lavrov)於7月24日至28日,造訪埃及、烏干達、衣索比亞與剛果四個非洲國家。拉夫羅夫啓程前兩天,在非洲主流媒體發表文章聲稱,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全面伙伴關係,依然是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一個優先事項,並強調這種國家間關係發展的觀點,與非洲前宗主國強加的「主僕」邏輯,有根本上的不同。拉夫羅夫的弦外之音,是在喚起非洲國家殖民時期痛苦的歷史記憶。拉夫羅夫此行希望爭取非洲國家,在俄烏戰爭中對俄羅斯的支持。在今年3月聯合國表決譴責俄羅斯侵烏一案時,54個非洲成員國當中,只有28個投贊成票。美國試圖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由,在國際舞台上外交孤立俄羅斯的舉動,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