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抗大腸癌 文章列表
#
抗大腸癌
約 11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地方新聞
台北
千篇論文同較勁 2024崇越論文大賞獲獎揭曉
有管理學界奧斯卡碩博士論文競賽稱號的崇越論文大賞,11月9日舉行第17屆論文賞頒獎典禮,除總統賴清德總統特別致賀電外,包括:台管會創辦人前立法院長游錫堃、經濟部長郭智輝、環境部長彭啟明、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林振裕、台北大學商學院院長黃啟瑞、台北大學企管系系主任蔡顯童等貴賓一同出席頒獎典禮,向獲獎學生致上誠摯恭賀之意。
楊艾喬
2024-11-09 17:46
風生活
健康
立冬就該「補冬」!彭溫雅中醫師建議吃這3種養生食材跟指壓穴道
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在每年十一月七日至八日開始,曆書記載:「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意思是說,「冬」有「終」或是「凍」的意思,「立冬」的到來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不過在臺灣,「立冬」未必會感覺寒冷,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大太陽,天氣炎熱。
彭溫雅
2023-11-08 05:30
風生活
健康
台灣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醫師傳授5大飲食重點預防大腸癌,2種地雷食物最好別碰
台灣十大癌症當中,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蟬聯15年的第1名,死亡率也位居第3名,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大腸癌的發生除了和家族史有關外,也與不正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民眾可從食物中預防大腸癌發生,但同時也需要注意致癌的危險因子,不良生活習慣,包含不可逆的年齡、抽菸或飲酒等,另外在飲食方面也要減少「食用紅肉加工品」及「高脂飲食」,這兩種食物容易導致自由基、亞硝酸鹽的產生,增加次級膽酸(大腸致癌物)的產生,一周紅肉盡量少於9~14份(約等於每天不超過2份),營養師也建議可多以豆類、白肉、海鮮取代。
黃子瑄
2021-09-08 12:23
風生活
健康
為何已經吃素、選擇有機飲食還是得大腸癌?醫生道出5大致癌關鍵,多數人都忽略最重要的一點
大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死亡之首,媒體新聞也屢傳名人因大腸癌相繼離世的報導,讓大家對此心生恐慌;然而,長年茹素者仍罹患大腸癌的案例更不在少數,部分人甚至疑惑自己吃素這麼多年,並且食用自家有機的蔬果,為何還會得到大腸癌?
NOW健康
2021-04-07 10:56
風影音
國內
抗大腸癌8年開刀不化療 賀一航64歲病逝
知名主持人賀一航從秀場到主持界縱橫演藝圈40年,今(3)日晚間因大腸癌病逝於台北榮總,享壽64歲。
陳定瑜
2019-06-03 22:40
風生活
健康
吃高麗菜能防心血管疾病、抗大腸癌,低卡又健康!營養師教你「這樣煮」留住營養
近來高麗菜盛產,有「天然胃藥」美譽的高麗菜,不但是顧胃好蔬菜,並且有助於皮膚正常代謝、降低身體發炎反應、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飽足感有助減重,甚至可以防大腸癌等,可說是「天菜」。營養師特別推荐一道高麗菜減重食譜,並教大家聰明吃出高麗菜的滿滿營養。
華人健康網
2018-12-17 11:03
新聞
國際
國內
科技
第3屆唐獎》「神奇的子彈」讓癌症不再是絕症!生技醫藥獎3得主促成標靶治療問世
唐獎教育基金會今(19)日公布第3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由3名科學家共享,他們是基礎科學運用到臨床的絕佳範例,透過釐清腫瘤細胞訊息傳遞路徑,研發阻斷路徑、使腫瘤失去養分的標靶藥物,讓癌症不再是絕症。
中央社
2018-06-19 13:10
地方新聞
超微體生醫入竹科 搶攻抗癌藥物市場
記者曾韋倫李介蓉/新竹報導
台灣好新聞報
2017-08-11 07:00
地方新聞
新竹
全面搶攻抗癌藥物市場 超微體生醫掛牌問世
去年10月通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核准新投資案的超微體生醫科技公司,今(8)日在竹科園區標準廠房舉行開幕式,董事長莊明熙表示,超微體是竹北生醫園區育成中心第一家完成研發計畫,且進駐竹科園區準備開始小型量產的生醫公司,未來將投入植物藥新藥原料之量產製程開發,全力搶攻抗癌藥物市場。
方詠騰
2017-08-08 22:29
地方新聞
超微體生醫科技竹科廠開幕 創造更大產值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台灣好新聞報
2017-08-08 16:50
新聞
國內
RCA工殤案將二審結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跨國訴訟,外商美中日法聯軍反擊
纏訟十幾年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CorporationofAmerica,RCA)工殤集體訴訟案,將在27日進行二審結辯。學界今(25)日舉行記者會聲援RCA自救會,指出RCA案是台灣職業傷害的重要指標案件,必須重視,也呼籲法官應提高RCA的賠償金額,也要想到受害工人的第二代,「不能忘記他們」。
杜兆倫
2017-07-25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