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香港交易所做出重大突破,決定開放無營收、無獲利的創新研發生技公司,只要市值超過15億港元,就可在主板掛牌上市,而且採取「同股不同權」方式保障原始投資者,對台灣生技業者頗具吸引力,很可能在2018年爆發生技公司出走潮。台灣生技公司轉赴香港上市更具誘因,主因有三:一、「同股不同權」可讓原始股東擁有較高投票權,技術團隊只需持有9.1%股權,就可擁有過半投票權,這在投資人權利高漲的台灣,根本難以想象。二、在浩鼎炒股事件之後,台灣證交所和櫃買中心對生技公司上市櫃,改採嚴審態度,甚至連增資也包括在內,讓亟需籌資的生技公司大感不便。三、2017年香港上市總市值28.5兆港幣(約105.5兆台幣),相較於台灣上市總市值只有31.5兆台幣,以及港股成交量日均800億港幣(約2960億台幣),相較於台股成交量日均1100億台幣,都相差甚遠。此外,港股更容易連結到中國市場,加上中國醫療市場已經躍居全球第二,都進一步提高台灣生技公司轉赴香港上市的誘因。事實上,台灣生技公司可能在2018年爆發出走潮,只是台灣資本市場危機的冰山一角,畢竟生技產業占台股市值不大。更嚴峻的危機,顯然是市值占比更大的主流產業,投資主力幾乎都不在台灣,而且外流規模和速度都越來越大,包括電子業和金融業轉赴中港和東南亞、石化和鋼鐵業轉赴美國尋求投資和上市機會。如果政府不能及早扭轉形勢,2018年恐將成為台企加快外流的轉捩點。以2017年12月18日為例,當天台股市值占大盤比重的前20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