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境外資金 文章列表
#
境外資金
約 17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國際
政治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沈伯洋的寬以待己
連日來,對立委沈伯洋過去收受境外資金的質疑,再度出現新事證。沈在2019年成立了「台灣民主實驗室」,後於2020年到2023年間,直接收受了「開放社會基金會」(OSF)將近135萬美金,對此沈不得不公開回應,卻暴露其雙重標準、縱放自己的醜態。
高毓安
2025-03-01 05:40
風生活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理財
台股跌勢止不住,失守萬三大關!他2年狂賠260萬,帳面一片綠油油,竟釣出更慘韭菜
美國股市重挫,台股連帶受到拖累,昨(13)日大跌270點,最後收在12810點,守不住萬三關卡,股價止不住狂瀉,也讓許多散戶憂心忡忡。有網友貼出自己的股票損益截圖,兩年賠了260萬元,心情相當鬱悶,直呼這次真的「畢業」了,文章曝光後,股民紛紛留言安慰,還有人分享自己損失已超過400萬元。
劉潔謙
2022-10-14 16:30
品味生活
你是鮭魚嗎?鮭魚返鄉的租稅優惠不須改名就能擁有!
耳順之年的李先生是美國台商,在外打拚了二十多年,某日李先生在雜誌上看到「境外資金匯回專法」相關資訊,考量歐美疫情嚴峻,而台灣相對防疫有成,加上美中貿易戰、在地短鏈生產的趨勢成型,看好台灣越趨重要的經貿地位,他決定將美國子公司多年累積的盈餘分配匯回台灣,投入台灣母公司。
趙米娜
2021-04-19 09:29
新聞
政治
台商資金回流7000億?他秀數據打臉蔡政府:根本詐騙集團
《境外資金匯回專法》於2019年8月上路,旨在吸引外移的廠商、技術、人才、軟實力回流台灣,並同時推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等計畫;當時蔡政府更曾公開表示,回流的台商資金高達7000億元。但對此,新黨台北市議員侯漢廷質疑,至今實際回流的金額僅有2000億,痛批「這不是詐騙集團是什麼?」
郭怜妤
2021-02-20 15:35
新聞
國內
財經
產業觀點
商業
證券投資
第1年投資課稅僅4%!海外資金匯回優惠即將結束,你還沒申請嗎?
2019年8月上路的海外資金專法,第一年4%的優惠稅率即將結束。據財政部統計,目前已累計620件申請案件,申請匯回金額上看1284億元。
中央社
2020-07-16 08:40
新聞
國際
財經
熱議華爾街
300字讀電子報》錢進祖國!美國跨國公司,為何開始大規模匯回海外利潤?
根據美國商務部周五公布的數據,2020年第一季,美國公司匯回了1,240億美元的海外利潤,這是2017年以來的最高水準。美國公司第一季的海外利潤為1,150億美元,匯回美國的金額為1,240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公司自2018年以來,首次動用之前積累的海外利潤。為何美國公司突然匯錢回祖國?對全球資金流動會有重大影響?文章中有解釋…VVIP搶先閱讀全文
金牛幫幫忙
2020-06-24 15:00
新聞
國內
財經
升級境外資金匯回專法2.0刻不容緩!
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以下簡稱專法)從去年( 2019)8月15日生效上路至今已經歷9個月時間。截至2020年4月14日止依據專法申請匯回金額累計為新臺幣(以下同)818億元,而實際匯回金額為717億元,依前述9個月金額推估換算為全年度的成效來看,專法第一年或許可達成政府原本預估「低推估」標準金額1333億元(政府原本預估,專法上路後每年將誘發境外資金:匯回資金「低推估」新臺幣1333億元、「中推估」金額4272億元、「高推估」金額達8907億元),專法目前成效似乎與政府及民間原本寄予厚望的高度期待有落差。
林志翔
2020-05-14 18:20
新聞
政治
財經
新冠肺炎打亂佈局 台商三大投資方案今年僅增加1300億、境外資金匯回僅875億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台商全球佈局,原本轟轟烈烈的行政院台商回台三大投資方案,去年底累計金額約8546億元,最新公佈的數據僅來到9840.6億元左右,新增投資金額僅1300億元,去年八月正式上路的《境外資金匯回專法》,雖然提供了第一年匯回8%營所稅優惠,但實施迄今申請匯回金額僅875億元,儘管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強調,今年8月應該可以達到當初財政部1300億元的「低推估」門檻,但由於肺炎疫情擴及全球,台商現階段對於產能的擴張,只能夠保守以對。
林上祚
2020-05-05 13:49
新聞
政治
財經
調查
商業
境外資金匯回「最大咖」 大立光111億回流估省7.1億稅
《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去年7月下旬公告施行後,果然造成了國內上市櫃公司「搭便車」效應!由於該專法適用對象,包括「營利事業境外轉投資收益」,海外盈餘匯回的所得稅稅率,從原本的20%大幅降至8%,若投入實質投資,稅率更進一步降至4%,新法上路後,已有61家企業響應,除了矽晶圓大廠「環球晶圓」,準備匯回百億元資金之外,已通過盈餘匯回的上市櫃公司,還包括大立光、和碩、技嘉、瑞儀光電、國巨等公司。「股王」大立光申請匯回的金額高達3億6500美元(約新台幣111億元),以該法實質減稅效果6.4個百分點估算,大立光實質減稅7.1億元。
林上祚
2020-01-21 09:00
地方新聞
台北
臺銀積極爭取臺商回流商機 境外資金匯回專法講座開跑
臺灣銀行響應政府積極推動臺商資金回流及因應「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正式施行,10月16日至11月1日於臺北、桃園、臺中、臺南、高雄及屏東陸續舉辦六場「臺商回臺投資暨境外資金匯回專法客戶說明會」,以協助客戶了解專法及其子法的重要內涵及運用,引導境外資金順利回流,挹注國內產業及金融市場。
鄭夢華
2019-10-18 22:00
地方新聞
台北
搶商機!第一銀行連辦五場境外資金匯回專法講座
「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於8月15日上路月餘,第一銀行為協助客戶順利將境外資金匯回,本月規劃於臺北、高雄、臺南、臺中及桃園舉辦共五場「境外資金匯回專法系列講座」,首站臺北場已於10月1日展開,當日超過200名貴賓出席,現場反應熱絡。
鄭夢華
2019-10-08 13:41
新聞
政治
調查
重磅專訪
專訪》「政治偵防已是歷史名詞!」法務部長蔡清祥2020大選新課題 鎖定假訊息戰和境外資金
歷經去年的九合一大選,緊接著而來2020年的總統立委選舉,而查賄、查弊工作相當吃重的法務部,部長蔡清祥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宣示,「政治偵防」已經是歷史名詞,並重申自己上任調查局長時,就明確表示不做政治偵防。
林瑋豐
2019-09-18 14:10
新聞
政治
兩岸
財經
中國企業採購農產品列國安蒐報重點?調查局長說話了!
外傳法務部調查局首度將「中企採購農產品拉抬造勢」列為境外資金影響國安蒐報的重點,調查局長呂文忠昨(7)日大動作在新店局本部召開記者會澄清,強調未針對兩岸農產品正常交易進行調查或干擾,「只會針對有特定目的變相流入資金意圖影響選舉之案件進行調查」,呂文忠也呼籲政治人物「調查局絕對依法行政,勿藉機挑撥!」
蘇仲泓
2019-07-08 10:35
新聞
政治
國內
財經
下班經濟學
境外資金回台專法立院三讀 實質優惠稅率最低4%
立法院臨時會院會今(3)日三讀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法案上路第1年匯回資金可享優惠稅率8%,第2年予10%優惠,匯回資金若進行實質投資,還可退回一半稅款,即實質稅率4%或5%。
中央社
2019-07-03 19:10
新聞
兩岸
國內
財經
調查
根留台灣企業挨悶棍!曾巨威質疑租稅特赦「就是要為台商解套」
民進黨政府執政3年,端出了史無前例的「台商租稅特赦」條例,讓台商海外累積10兆元未分配盈餘,回台投資後可享受4%的優惠稅率,中國科技大學財稅系講座教授曾巨威表示,台灣並不缺錢,民進黨政府用中美貿易大戰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包裝台商回台租稅特赦,「我強烈懷疑,背後是真正動機,是要為台商解套,尤其是以個人名義進行海外投資的台商」,「台灣投資環境,背後真正問題在於『缺地』等五缺現象,光靠這2年租稅特赦,台灣投資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嗎?」
林上祚
2019-05-29 08:20
新聞
政治
兩岸
財經
調查
反避稅條款「設而不發」,蔡政府慷國庫之慨,力推租稅優惠吸台商資金回流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對中國的手機、筆電等產品課徵25%關稅,讓台商資金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回台投資熱潮,包括鴻海、和碩、廣達等都陸續宣布在台投資計畫,讓經濟部對今年度台商回台投資專案的投資金額不斷上修至5500億元。不過,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上述5500億元的投資,如果是企業歷年在海外所累積投資收益,這些資金在未來2年內匯回,稅率將從20%一口氣降到4%。根據金管會統計,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之收益,單單2011年迄今已累計達1兆4375億元,但去年底累計匯回金額僅為4500億元;其中,民進黨政府所推動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最大受惠者竟然是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以及廣達集團總裁林百里等科技大老。
林上祚
2019-05-29 08:10
新聞
政治
兩岸
公共政策
財經
中國資金影響台灣選情?法務部:迄今查到30多件可疑境外資金,很難證實多少來自中國
法務部1日在行政院院會針對「縣市長選舉查察賄選及防制暴力工作」進行報告,法務部次長陳明堂表示,迄今共查到30多件可疑境外資金,由於目前還在偵辦當中,基於「偵查不公開」原則不便對外透露細節。
林上祚
2018-11-01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