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學群,台文系出路三不像、歷史與哲學系畢業要有轉業準備、華語教學系出路問題」這是某場升學講座的講者說給高中生聽的話,而這段話背後的含義與基礎,即是大學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且以將來「得到好職業」作為目的,而這不僅是升學主義下的產物,甚至也是抹煞學生更多發展可能性與好奇心的工具。於此現況下,有多少學生因為社會上普遍擁有跟那位講者一樣的想法,或是被那樣的想法所影響,而自始不將文史哲當作是大學想讀的科系?有多少學生,即便了解自己的興趣不在醫學與法律等熱門科系,為了迎合社會期待與眼光,而以醫生、律師為志向?有多少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因此只知道一味追求熱門科系的光環,忽略了自己其他的可能性,或是少了去尋找、瞭解未知領域的好奇心?而我們的體制什麼時候重視過學生自身真正的專長與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