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1930年代便有興建美術館之議,但直到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才付諸實踐,但面臨目標不清、展館市場定位不明、以及人才不濟,未能有效說出展館品牌訴求,如同私人企業般的目標願景以生成行政效率。而隨著1988國美館成立,以及1994年高美館成立,國內北中南三大美術館分工體系逐漸形成,國內藝術文化運作分工機制及行政願景明確化,台灣也完成第一波美術館風潮,美術館也引領台灣藝文走向專業化與願景性。2010年5都成立,拉起新的一波美術館風潮,而此時期台灣硬體經濟(傳統產業)也面臨市場飽和和成本過高於是走向「高附加價值」的文化創意產業,而2010年也正是智慧型手機出版的第1年,台灣由於2000年網路硬體建設的堅實基礎,2010年與國際網絡接軌走向「電商時代」,文化政策也隨著太陽花事件成為政治化的白手套,由「拚建設時代轉向拚文化時代」幕簾拉開,台灣的第二波美術館風潮的信念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