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兩岸隔絕不通,數十萬外省人在台灣,不知故鄉人事變化,魂牽夢繫,十分煎熬。1970年代有幾本描述文革的書在台灣暢銷,並不意外:一來符合反共政策,二來外省人都想知道故鄉發生的事情,三來台灣人對於陌生的「祖國」也充滿好奇。但奇特的是,關於中國的書,台灣讀者卻都只能看譯本。像《天讎: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就很矛盾。既然是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為何書上並列作者和譯者?難道他像林語堂一樣,不是用中文寫的?《北京最寒冷的冬天》也是如此,作者更在跋中自稱是「只能用中文寫作的中國人」,那為何我們看的還是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