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化」是指透過將某團體與特定形容詞、意象掛勾,附著在人們的認知上,使民眾對此團體抱有固定看法甚至是偏見。綜觀歷年的台灣選舉,民進黨早已將標籤化納入其選戰策略的一環。舉例而言,在2020年總統大選之時,由於反送中運動的緣故,蔡英文陣營就藉由操作國民黨是中共同路人、韓國瑜只是一介匹夫的形象,登上了總統之位。今年11/26除了地方大選外,更是18歲公民權修憲的投票日,將會決定我國是否能在公共政策上更加貼近年輕人的聲音。然而這似乎讓民進黨找到進攻的機會,可以藉由形塑出國民黨反對青年參政的印象,獲得年輕選民的支持,再次操縱對立的二元價值,意圖藉此議題取得整體選戰的勝利。舉個例子,此案在立法院開始討論之時,國民黨認為修憲委員會主席的推舉過程有瑕疵,進而在程序正義上有疑慮,且上次公投的結果,決定了公投不能綁大選,依據同樣的精神,修憲的複決案自然也不應與大選合辦。基於上述理由,國民黨並未參加初期的委員會運作,但民進黨就以此事大做文章,表面上煞有其事的「分析」原由,主張藍營基層選民保守進而反對青年參政,實則是自己的政治盤算,延續2020年以來,其將國民黨標籤化為「老人政黨」的選舉策略。然而國民黨在朱立倫上任黨主席後,為推動18歲公民權可說是不遺餘力,上周更是在黨中央舉辦記者會,讓全台各地的藍營青年代表上台,共組「青年挺18戰隊」表示支持此修憲案,撕去了一部分民進黨貼在國民黨上的保守標籤,讓綠營這一波的攻勢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