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釋出捷運聯開宅當社會住宅後,小碧潭站「美河市」和台北橋站「冠德美麗台北」住戶擔憂房價下跌,甚至要在出租戶與住戶間築起「貧富牆」,「築牆隔離社會住宅用戶」、「房價跌了要政府賠償」等說法讓爭議再度升溫。儘管聯開宅住戶對房價下跌憂心,但柯文哲聞言後,第一時間淡定回應:「我沒有要把房價打下來,只是要讓它凍住,升不起來。」目前規定收入分布在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40%者才具有申請資格,但如果量夠多,足以讓他照顧到最低的60%到65%族群,就能幫更多人實現居住正義。「現在我手上只有3,000戶,目標是5萬戶。」社會宅元年,開跑!普及率不到0.1%,各地首長當政見推台大土木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分析,在台北市若要興建一般鋼骨大樓,不計土地成本,一坪造價約10萬元,假設一戶社會住宅的面積20坪,代表一戶造價即200萬元,再加上室內裝潢50萬元,一戶250萬元。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的社會住宅數7,100多戶,僅占全國住宅總量的0.08%,明顯偏低。有鑑於此,去年內政部宣布將大力推廣社會住宅,並發下豪語:未來10年內,也就是在2023年時,全國社會住宅來到10萬戶。李鴻源解釋,這10萬戶指涉「廣義」的社會住宅,但他坦言,內政部無法獨力完成,必須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或房舍。換言之,在各地方執政首長一一兌現的前提下,全台灣的社會住宅,可能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10萬戶落成之前,各界爭論也將因此一發不可收拾。以這次美河市的爭端來說,最主要就是擔心社會宅的租戶素質會影響房價。三大證據支撐房價,安啦!族群不同、低利率、租金高,難打房台北市聯開宅與周遭房價下跌是否應該畫上等號?訪問過一輪專家、學者後,答案都是否定的。理由是,以供需面而言,即使社會住宅價格便宜,「看得到、也吃得到」的民眾仍占相對少數,對市場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