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二軌對話 文章列表
#
二軌對話
約 24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VIP
政治
兩岸
國內
大國博弈
台海解碼》紅綠交流假對話、真過招?綠智庫一句「逼戒嚴」點火 陸學者反嗆賴政府小動作
日前兩位上海著名涉台研究學者訪台,相關行程經媒體曝光後,被冠以「紅綠交流」、「二軌對話」等名目。特別是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本會(陸委會)會和這些學者安排互動」,談論「兩岸之間一些具體存在的問題」,更令外界產生我方官員和對岸半官方學者,突破政治禁區而「接觸溝通」的無限聯想。
張鈞凱
2025-01-14 09:10
評論
政治
兩岸
軍事
風評
風評:高喊「狼來了」,國安體系販賣恐懼
雙十國慶前夕,迷霧籠罩。賴清德政府的國安系統刻意製造「恐懼三部曲」:第一部,總統賴清德先有計劃地在國慶晚會發表「祖國論」國慶演說;第二部,國安人士透過外媒放話說十一長假後,會有中共軍演;第三部,國防部宣布,中國會在雙十節發射火箭,穿越台灣防空識別區。
主筆室
2024-10-09 07:20
VIP
國際
兩岸
大國博弈
中美3月恢復核武「二軌對話」,中方代表強調「打台灣不會用核武」
路透社21日獨家報導,美中兩國代表今年3月在上海舉辦核武「二軌對話」,這也是雙方時隔5年的頭一遭。更重要的是,這場會議的內容關乎台灣。
國際中心
2024-06-21 14:57
新聞
國際
軍事
彭博:印度軍方正在研判「如何參與台海戰爭」
印度政府官員透露,印度正在研究中國如果對台動武,印度可採取何種反應。評估的選項包括充當後勤補給樞紐、乃至軍事介入的可能性。
德國之聲
2023-09-10 19: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軍事
從當後勤樞紐到直接介入 印度探討如何應對台海衝突
印度政府官員透露,印度正在研究中國如果對台動武,印度可採取何種反應。評估的選項包括充當後勤補給樞紐、乃至軍事介入的可能性。
德國之聲
2023-09-08 20:00
VIP
國際
兩岸
軍事
大國博弈
美中融冰之旅:布林肯明啟程訪問北京,秦剛再次強調「台灣是中國的核心關切」
美國國務院14日宣布,國務卿布林肯將於本週五(16日)啟程訪問北京,布林肯當天也跟中國外長秦剛通話,強調避免雙方誤判和衝突;秦剛則對台灣問題嚴正重申立場,強調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關切、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或者以競爭為名損害中方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李忠謙
2023-06-15 14:00
VIP
評論
國際
兩岸
軍事
大國博弈
李忠謙專欄》智庫揭秘美日台共商抗中大計:優先避免升高衝突,強化三方軍事合作與防衛分工
美國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日前公布了一份《美日台對話:威懾、防衛、三方合作》報告,詳述今年7月的美日台「二軌對話」內容。所謂「二軌(對話、外交)」是相對於「第一軌」官方互動,由學者、退休官員等非政府人士進行非官方交流,並且作為「一軌外交」的補充。在「一中原則」與「一中政策」的前提下,為了討論軍事合作與抗中大計,美國與日本也只能以「二軌」方式進行敏感議題的交流。
李忠謙
2022-12-26 14:10
新聞
國際
兩岸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東南亞8天,拉攏相關國家對付中國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2日開始展開為期8天的東南亞行程,就國際性議題與東協國家深化討論,宣傳日本的立場和舉措。專家認為,岸田將會利用領導人聚集的機會,私下討論中國議題,並以俄烏戰爭為例,強調不允許違反國際法的行為,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東協對於南海的主權爭議感到警戒。
美國之音
2022-11-16 01: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軍事
習近平對台灣是否仍保持戰略耐心?多位中國事務專家剖析關鍵因素
自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美國政學界對中國是否、何時、以及如何對台灣發動侵略行動有許多辯論,隨著俄烏戰爭進入第4個月,這些辯論也在持續發酵,尤其是中國對台灣的壓力還在持續增加,包括宣示台灣海峽非國際海域、持續以大量軍機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北京是否在為侵台行動預作準備?它的真實意圖引起越來越大的擔憂。
美國之音
2022-07-08 04:0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國內
軍事
美國智庫:兩岸關係「加速腐蝕」,北京與台北迫切需要「權威的溝通管道」,降低誤判風險!
美國智庫一份關於台海兩岸關係二軌對話新發布的報告說,台海兩岸關係過去一年來持續惡化,現狀正在加速腐蝕,北京和台北沒有對話導致許多聲明和信號被錯誤解讀,在缺乏官方對話的情況下,雙方有迫切需要尋找更多權威的(可以是非正式的)溝通管道,降低誤判情勢的風險。
美國之音
2021-12-19 11:00
評論
國際
兩岸
軍事
專欄
顧長空觀點:美中台戰略競合架構重組的力、時與勢—兼論台灣圖存的近程策略
近半年來,美、中、台三邊政策圈與學術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當屬「美國對台應該維持『戰略模糊』(strategicambiguity),還是要改採『戰略清晰』(strategicclarity)?」。簡言之,就是美國應否針對中共武力犯台,明確化自身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包括武力介入此一選項。以下,為方便讀者瞭解整體脈絡,暫且將相關討論依照時間順序與理論派別做一綜合性描述:
顧長空
2021-06-08 07:00
評論
觀點投書
國內
軍事
觀點投書:停飛沒用,停止兩岸對立才是正解
國軍再傳飛安事故,連同最近一起F5E墜毀在內,短短一年間發生了四起墜機意外;更早之前的年初,連參謀總長座機都發生墜機身亡。筆者不願以「機瘟」形容遺憾的意外,造成墜機事件一再發生的重要原因,除了飛機零件老舊、天氣變化等因素外,也一步步指向兩岸關係的惡化。
李國璋
2021-03-25 06:10
新聞
政治
兩岸
調查
新新聞
紅綠對話破局》春暖花開真成秋風蕭瑟?兩岸國安外圍智庫學者會議被喊卡
1月25日,屬國安會外圍組織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與中國國安部外圍智庫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楊明杰,原本有一場閉門視訊會議,主題是「拜登上台以後的中美與兩岸關係」,但北京以「嚴控疫情」為由突然在舉行前2天喊卡,這場兩岸紅綠高級別學者對話宣告破局。
林庭瑤
2021-03-02 08:40
新聞
國際
兩岸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避免台海情勢持續惡化,兩岸需要有效的「訊息傳遞機制」
一份新發布的報告說,在當前台海兩岸關係處於螺旋下降、台北─北京和北京─華盛頓缺乏對話的情況下,對信心建立機制的需求更為迫切,兩岸之間需要「有效的訊息傳遞機制」以促進台海穩定。
美國之音
2020-12-29 12:00
VIP
政治
兩岸
新新聞
顧爾德專欄:螞蟻風光上市,但中國經濟陰霾未除
史上最大的一宗首度公開上市(IPO)、螞蟻科技集團(原名螞蟻金服)上市引起全世界關注。螞蟻公布IPO定價,滬股每股68.8人民幣、港股80港元。IPO擬籌集345億美元,總市值逾3100億美元,超過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
顧爾德
2020-10-29 08:3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專欄
劉性仁觀點:美中衝突下的台灣避險
對於美中關係來說,不同的時間點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領導人有不同的風格與作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另一波中美之間的角力,誰是病毒的源頭?誰又要求誰賠償?無論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還是權力轉移理論,也無論是誰主動、誰被動,顯然現今的中美關係走入了對抗多於競爭的局面,當中美關係在傳統安全及非傳統安全領域中爭鬥,當美中產生局部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再是擦槍走火而是有計畫準備開火時,那麼台灣必須要在美中台三邊關係、台海局勢、兩岸關係都必須做全盤性的思考,如何避險恐怕便是蔡政府當務之急的工作。
劉性仁
2020-04-27 07:10
新聞
政治
國民黨全代會》搶先定調兩岸政策 吳敦義就職演說:在九二共識的基礎維持兩軌對話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20日正式就任,以「讓人民更幸福!讓台灣更美麗」為題發表就職演說。值得注意的是,20全的新政綱尚未通過前,吳敦義在就職演說中,已對兩岸立場「搶先定調」。
周怡孜
2017-08-20 11:47
評論
政治
兩岸
觀點
施威全觀點:誰養大了張亞中?
民進黨政府擬緊縮退將赴陸規定,國民黨主席當選人吳敦義的回應遭張亞中批「軟弱」,吳則語氣睥睨反批張。吳以黨主席之尊,其實不必要,應交由幕僚或發言人發言就好。值得玩味的是,一介學者張亞中,何時份量大到可以與國民黨黨主席比肩互嗆,是誰養大了張亞中?
施威全
2017-07-13 07:1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張宇韶觀點:謹防川蔡熱線後短多長空的效應
「理性抉擇」是制訂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有遠見的政治家始終清楚自己追求的目標、掌握的資源、運用的手段、成本效益的計算以及所承擔的風險。德國宰相俾斯麥的對外政策應是外交史的理想典範,因為他知道前述理性抉擇的本質,所有的行動步驟都必須「先計算後行動」,而且俾斯麥對於權力使用高度自我克制並懂得創造共同利益,因此也讓歐洲周邊國家(除法國外)理解且接受德國的作法。
張宇韶
2016-12-12 07:00
新聞
政治
兩岸
調查
獨家》沒喬好?亞太基金會執行長林文程赴中 在機場一度被攔下
總統蔡英文就職後,兩岸關係僵持,紅綠間雖仍有互動,但氣氛微妙,惟據透露,國安體系外圍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林文程10月24日以學術參訪名義隨團赴中,卻在北京機場一度被攔下,但在國台辦出面協調後,耽擱約4小時,最後仍順利入境。
顏振凱
2016-11-04 22:4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