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一則新聞為「漢光31號兵推美軍給建議:提升政戰兵力」報導,筆者為陸軍政戰基層軍官而有感而發,其實政戰兵科在國外極少數有,其濫觴為黃埔軍校建軍時沿用蘇聯紅軍之政治委員編制,在各連以上單位設置「黨代表」。北伐後,黨軍改稱「國民革命軍」後,連、營之黨代表改為「政工指導員」,簡稱「指導員」,38年轉進臺灣後,蔣經國先生成立救國團(類似共青團的組織,解嚴後轉型為團康團體),甚至在軍中成立「黃復興黨部(軍中黨部)」,指揮部隊的政治工作軍官,監督部隊。1969年,改稱「政治工作」為「政戰工作」,並改稱基層政戰人員稱「輔導長」,而在基層往往是連長唱黑臉(嚴厲凶狠),輔導長為白臉(安撫溫柔)的角色,因其特性慢慢轉為身兼軍事幹部與官兵之間溝通及監督軍事幹部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