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國候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時間,正式進入最後倒數一個月,全世界都在盯著這位重返白宮的領袖,是否真的會「遵守」自己在競選期間的承諾,針對來自中國和海外其他國家的商品,加徵額外高昂的關稅,利用這種手段來保護美國本土的產業鏈。但這種方法看在經濟學者與各大外媒眼中,卻認為新政府倘若真正執行,接下來首當其衝的一個群體,其實就是美國本土消費者們,從當前市場現實狀況來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支付更昂貴價格購買「中國製造」的民生消費商品。
《日經亞洲》(Nikkei Asia)分析指出,曾在競選期間威脅、當選後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達60%的懲罰關稅,川普與其團隊真的得仔細重新思考。透過2023年美國貿易數據進行分析,就算鄰居墨西哥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之一,但在美國本土市場上,包含智慧型手機、衣服服飾、家具、玩具等民生商品,中國一直是最主要的來源國;甚至在許多領域,中國進口市占率高達90%或以上,像是電熱毯、烤麵包機、電子煙、燈具、雨傘等,這些商品進口總值超過1億美元(約新台幣32.8億元),而且就算美國也本土廠商生產販售,但需求量太大、短期內本土供應鏈並無法單獨承擔。
The reason there was so much deflation in the prices of TVs and other consumer goods is that China produced them at very low cost.China helped Western workers live more comfortable lives, despite their stagnant real wages in the West in the neoliberal era.Now Trump will… https://t.co/5aB0FVCJkG pic.twitter.com/tEf3oQjjk3
— Ben Norton (@BenjaminNorton) December 2, 2024
外媒還提到,2023年數據背後別忘了一個背景,許多中國進口商品如今仍持續受到、川普在2018年第一任期實施的關稅衝擊,而這些關稅限制政策,隨後也被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保留至今,甚至對部份領域還提高比例。看在川普眼中,增加進口關稅可以有效保護美國本土產業,並讓製造業回流、返回國內設廠製造,藉此調整美中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
根據美國聯邦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總額,高達2790億美元(約新台幣9.16兆元)。
對於新任總統這個堅持,經濟學家與智庫都表示,貿然增加額外關稅,將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必須在面臨通膨壓力的同時,還得市場商品潛在的漲價威脅。事實上,汽車零件零售商AutoZone的執行長菲利普·丹尼爾(Philip Daniele)11月一次公司會議的發言,就能一窺產業界真實想法,丹尼爾表示,假如我們被新政府徵收額外關稅,「我們將會把這些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那就是漲價!」

華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月曾表示,川普在競選期間提出的關稅政策,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到20%的額外關稅,以及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根據模型初步推估,如果真的如實執行,將使明年(2025)美國的通膨率上升2個百分點,並讓家庭平均年度支出增加超過2600美元(約新台幣8.5萬元)。 (相關報導: 紐時:鴻海減少依賴中國,為川普關稅預做準備 | 更多文章 )
除了針對商品的額外關稅,隨著川普2.0新政府納入更多強硬鷹派人物,也讓取消中國永久貿易正常待遇(PNTR)的呼聲愈來愈大,其中一位帶頭人物、就是新國務卿提名人魯比歐(Marco Rubio),他要藉由取消北京的貿易優待,對來自中國的消費電子產品、機床、太陽能等領域徵收100%關稅,並讓中國變成與北韓、古巴、俄羅斯等國同等地位。而且這種做法也不會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因為根據現有制度,華府可以用「國家安全」考慮為理由,取消特定國家的貿易優惠政策。
Trump on Tariffs: It’s not a tax on the middle class, it’s a tax on other countries.. If you look at McKinley, he was a great president. He made the country rich, probably the richest we ever were relatively. It is not a tax on people. pic.twitter.com/AHPMkFWPlt
— Acyn (@Acyn) September 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