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印象大不同,2024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有不少低收入或身處貧窮線邊緣的選民,拋棄民主黨改將手中一票投給川普(Donald Trump),但如今隨著新任總統即將在明年1月就職上任,不少投票給川普的低收入美國公民,卻開始陷入困境,都期望川普2.0政府能保留他們賴以維生的福利制度,因為他的新內閣部長提名人和共和黨多數國會議員,都在呼籲削減聯邦預算支出。更諷刺的一點,新政府有權決定這群低收入居民生存依據的掌權者,是一群坐擁數千萬、上億美元財富的上層人士。
綜合外媒報導,從選舉數據分析,全美選民當中,家庭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約新台幣164.2萬元)的選民,高達50%比例將票投給川普;相較之下投票給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比例僅占48%。回溯4年前大選,拜登(Joe Biden)在這類選民投票中領先川普多達11個百分點;2016年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則比川普多12個百分點、2012年歐巴馬(Barack Obama)更是大贏共和黨對手22個百分點。
After backing Trump, low-income voters hope he doesn’t slash their benefits https://t.co/39v1sxWUpV
— The Detroit News (@detroitnews) December 26, 2024
《華盛頓郵報》前往賓州紐卡索(New Castle)地區,訪問這個過去曾是鋼鐵和鐵路樞紐的城市,如今卻成為名符其實的鐵鏽地帶,當地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狀態,家庭收入中位數更是賓州最低的一區,而川普今年大選以400票差距贏得這個城鎮,成為近70年以來、第一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長年生活在紐卡索的稅務顧問摩蘇拉(Lori Mosura),身為單親媽媽的她,與17歲的兒子住在一間面積極小的公寓。他們母子每月靠著1200美元(約新台幣3.94萬元)的食物券(food stamp)和社會安全福利過活,但生活仍然捉襟見肘。摩蘇拉無奈表示,她經常必須在購買牛奶或衛生紙之間做抉擇。即使過著如此精打細算的拮据生活,摩蘇拉仍把票給富豪出身的川普。

受訪時摩蘇拉表示,之所以投給川普,只因為自己相信「他(比賀錦麗)更了解每個人的需求,而不只有富人的需求。我認為他知道,是窮人讓他當選的,所以我認為川普會做更多事情來幫助我們。」
低收入選民的期待
雖然選民都投射自己的想像與期待,但即將上台的新政府,卻不斷釋出各種讓他們感到憂慮的訊號。川普選擇馬斯克(Elon Musk)和拉瑪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幫助他領導新設置的「政府效率部門」(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兩人表示要讓聯邦政府瘦身,從每年預算支出削減2兆美元(約新台幣65.7兆元),防止更多政府預算被浪費。

但是這種一刀砍的做法,財政專家多半認為,想在短時間達成這樣幅度削減,只有透過縮減現有的社會福利計畫才有可能達成。加上川普的新白宮預算主任,過去曾公開呼籲刪減食品券等福利計畫。而共和黨國會黨團也傳出,考慮對聯邦醫療補助計畫、食品券和其他聯邦社福制度進行重大變革。
負責統籌紐卡索地區社會服務的機構、賓州勞倫斯縣社區組織(Lawrence County Community Action Partnership)執行長史考特(Tom Scott)表示,「當地每位居民都非常緊張且擔心,因為不知道哪些計畫,可能成為下一個被削減的目標。」過去長年以來一直是民主黨支持者的摩蘇拉,與身邊許多轉向的選民一樣,認為川普會把美國人放在第一順位,才讓她決定改變,「我們幫助你贏得選舉!請照顧我們,請不要削減那些幫助最弱勢群體的項目。」
其實雖然身旁的人群,都在喊削減預算,可從川普本人最近一次接受NBC訪問的對話,他向主播強調、新政府對聯邦任何精簡走向,並不會影響社會福利制度。其過渡團隊發言人凱莉(Anna Kelly)也表示,「各行各業的美國人之所以選擇川普,是相信他能降低成本,結束非法移民對醫療體系的超額負擔,確保美國政府能夠持續照顧,國內必須依賴聯邦醫療補助、聯邦醫療保險和社會安全照顧的公民。」

事實上,《華盛頓郵報》選擇紐卡索來舉例,就是看中它的特殊歷史轉變,身為賓州西部第三大城市,是義大利裔移民主要聚居地,並在19世紀發展為錫工廠的工業樞紐。該城市過往一直是賓州重要工會運動中心,塑造當地傾向左派的政治立場,他們前一次支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時間得回溯至1966年大選,當年當地居民以微弱差距選擇支持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擔任總統。 (相關報導: 烏克蘭空中新利器來了!法國明年初交付幻象2000-5F戰機,聯手美規F-16對抗俄羅斯威脅 | 更多文章 )
但隨著賓州等週邊地區變成所謂「鐵鏽地帶」,大量工廠關閉、年輕居民外流,讓當地經濟嚴重受創,人口已從1940年代巔峰期的4.2萬人,持續銳減至如今的2.1萬人。多數居民都是領取聯邦福利勉強度日,除了依靠政府支付租金,許多人還有領取食物券和醫療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