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了活下來所追求的自我革命,實際上是走向死亡的手段。我現在正處於為了讓靈魂安息而進行藝術創作的階段,而我擁抱這一切。」─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曾在一九六六年寫信給一位她在歐洲的畫廊老闆:「我必須非常努力創作,才能以前衛的姿態活躍於國際藝壇。」在草間漫長且產量驚人的藝術生涯之初,她就專注在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也就是像張開一張巨網一樣,讓自己眼中的世界能擴及至少半個地球,讓更多人看見。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她終於成功了。
有種說法認為,許多二十世紀末的藝術家,他們的生活和藝術創作是無法分開的,對草間彌生來說也是如此;這不是種象徵性的說法,而是具體且發自內心的感受。草間彌生就是〈無限之網〉和那些圓點(polka dot),她將這兩個可互換的創作母題(motif)視為她的另一個自我(alterego)、她的標誌、她的專利和攻略世界的武器。草間所創作的無數作品,將象徵自己的網和圓點帶向世界;然而整體來說,這不過是她持續創作五十年不輟,極為自律、一心投入藝術所連帶產生的結果。
草間彌生的作品已經拓展到各種媒介,也觸及許多風格。她年輕時,在日本運用傳統日式和歐式兩種不同風格進行創作;到了一九六○年代,她以紐約為基地,創作許多繪畫、雕塑、拼貼、動態裝置、乍現行動,甚至包括一部電影,並在歐洲各地展出。她在一九七○年代初回到東京,持續創作繪畫和雕塑,同時也創作陶瓷作品;七○年代中,她開始嘗試長篇小說、短篇故事和詩歌。最近則是製作了一系列融合巨大充氣元素的大型裝置作品,並計畫創作一些具紀念性質的戶外雕塑。
草間彌生所有的視覺藝術作品,都有著同樣的視覺語彙,也就是細胞般密集、重複的圖案,幾乎無一例外,她稱之為「無限之網」,這些圖案可能是圓點、形似陽具的塊莖、郵政標籤或是乾燥的通心粉。從一九六○年代初期開始,草間一直將她對這些圖案的執著視為自我湮滅的手段;然而,不斷創作「無限之網」系列也代表她對個人風格的重申,是一種「我存在」的堅定宣言。草間以作品中重複得令人眼花且費工的複雜細節,在抹去自我的同時,完成藝術性的轉化;在其標誌性的圖案中,以一種看似矛盾的方式,重新確立自己的存在。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連續性的重複行為是心理感受以象徵形式的回歸,草間彌生將她對「無限之網」及其變體,也就是堆疊陽具和圓點的執著,歸結於她的童年創傷。草間於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一個富裕且保守的家庭,是四個孩子之中的老么。她的青春歲月在戰爭中度過,與此同時,此後困擾她一輩子的幻覺開始出現,她會看到光環出現在物體周圍,或是感到眼前彷彿蒙上一層布滿花紋的帷幕。草間記得她的第一幅畫作就出自此時,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她自己建構的藝術系譜中,從意象一直到創作過程,她的精神疾病就是她作品中各個面向的核心——這恰恰證明了她對於塑造自己藝術形象的掌控程度:對網狀/點狀圖案的偏執、超乎常人的創作能量與癲狂等延續整個生涯的特徵,早在她剛踏上藝術家之路時,就已經伴其左右。
草間彌生曾嘗試爬梳「無限之網」及圓點圖案的源頭,這可能可以回溯到她在十歲時,第一次出現幻覺的經歷:「有一天,我盯著桌布上的紅色花朵圖案,當我接著把目光移到天花板之後,我突然看見到處都是同樣的紅花:窗戶上、柱子上、房間裡、我的身上,甚至是整個宇宙。我感覺我的自我被消除了,我被拆解並歸返到無垠的永恆時間和絕對空間之中;這不是幻覺,而是我的現實─我嚇壞了,如果我不能從這裡逃走,我就會被紅花的咒語裹滿全身,然後死去。我沒有多想就跑向樓梯,往下一看,卻看到樓梯一階接著一階在我腳下消失,同時扯住我的腿,讓我從樓梯上摔下去,扭傷了腳。溶解與積累,增殖與分離;是一種無形宇宙中粒子解體、迴盪的感覺。」
草間彌生將自己出於執念而不斷使用的重複性筆法和圖案,以及變幻莫測的創作,包含數百件畫作、雕塑、物件,上千件素描、版畫、陶瓷作品,還有十九部中篇小說與詩集,都歸因於自己的神經質能量。草間在描述「無限之網」的創作過程時,描繪了一幅令人不寒而慄的畫面:一位藝術家的軀體被一股無法控制的力量所驅使,「我感覺自己像是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或被放在無盡的輸送帶上,至死方休。」在她的描述中,她會不間斷的畫上四、五十個小時,「這就像是不停喝下幾千杯咖啡,或吃下幾千英尺長的通心粉,不管我願不願意,這都是為了延續我的慾望,並逃離所有感受和幻覺,直到我生命的盡頭。」
草間彌生的作品無疑在過去和現在都呈現出一種過分的偏執,但這絕非是無法駕馭的衝動所致。草間本人曾表示:「那些猶如我的正字標記的重複筆觸,到底是由病症造成,還是出於我的個人意志,這很難說。」她將自己的疾病視為一種創造力,同時——用她的話說——這也是一種「武器」,不僅可以用來度過生活的難關,還能留下藝術的印記。在草間的創作生涯中,她從未放棄過「控制」,甚至對她的疾病也是如此。了解草間的病症有助於我們理解她作品中的意象,但這並不是她的創作主題,只是驅使她創作的動力。
草間彌生接受的是日本畫的訓練,這種風格結合了日本傳統技法和材料,以及十九世紀歐洲的自然主義題材。到了一九五○年,她開始嘗試使用水彩、不透明水彩(gouache)和油畫來描繪更為抽象的自然形態。在接下來的兩年中,草間更頻繁的展出這類較為西化的作品,並在日本藝術界和精神病學界中獲得認可。其中有兩名研究者對草間相當感興趣,甚至將草間寫進他們的論文中,不過他們探究的不是她的疾病,而是其繪畫中的意涵。
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七年前往美國前,草間彌生幾乎只專注於在紙上創作。在這些數量據信超過千件的作品中,圓點和「無限之網」的圖樣,從源於觀察自然而後風格化的圖案,逐漸發展為獨立的抽象圖形。
草間彌生早期的作品優雅又柔和,雖然它們的圖案簡約且非常抽象,其主題仍與大自然中的物體有關, 例如〈宇宙〉(Cosmos)、〈心〉(Heart)或〈花朵〉(Flower)。草間在淡藍色或玫瑰色背景中,使用不規則的黑色墨點;或是以網狀墨線纏繞細膩的白色小球,讓它看起來就像氣球般漂浮在炭黑色的背景上─這些作品正是草間踏入美國藝壇的「敲門磚」。
一九五五年,草間還在日本時,以三幅作品入選了布魯克林博物館第二十屆國際水彩畫雙年展(Brooklyn Museum 20th International Watercolour Biennial); 同年稍晚,草間開始寫信給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並隨信附上了十四件紙上作品。一位年輕、沒沒無聞又不會說英語的藝術家,和這位隱居的美國女性前輩畫家毫無瓜葛,竟然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實在是有些出人意表;但這位野心勃勃且決心要移民美國的藝術家,絕非等閒之輩。草間認為,追求功成名就勢在必行,因此她以近乎「科學」的方式精心「挑選」出歐姬芙,因為她不但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家,還是一位女性。在寫給這位前輩藝術家的信中,草間並未著墨於自己的作品,而是請歐姬芙提供在曼哈頓找到藝術經紀人的具體建議。草間在信中寫道:「我衷心希望能向紐約的畫商展示我的作品,對此我相當樂觀。」歐姬芙有所保留的表達了對草間水彩畫作品的評價,更不建議她前往紐約發展,但也給了乾脆的建議:「就把你的畫夾在腋下,拿給你覺得可能會有興趣的人看吧。」此外,她還補充:「我不懂你為何如此渴望在這裡展示你的畫作,但還是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