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就職典禮,川普是否真的看重習近平的調停能力尚待確認。若觀察中國近年在中東積極運作調解、重大外交事務影響力成效,以色列智庫Signal Group則直言「毫無能力」。烏克蘭戰略專家溥猷立示警,中國、敘利亞經貿關係,以及軍事合作密切,都無法保證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安全,「烏克蘭該記取教訓」。
以色列智庫Signal Group在12月9日發布題為「中國如何對待敘利亞-初步想法」(China’s Take on Syria-Initial Thoughts)評論。內文提到,近年,敘利亞阿塞德政權與北京當局關係一直呈現加溫態勢。2022年1月,敘利亞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不僅經貿關係密切,中國還提供敘利亞軍事協助
2023年3月,中國曾促成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代表在北京開會談判4天,雙方簽署旨在恢復正常外交關係的協議,當時中國被視為是具有中東影響力的大國;5月阿拉伯聯盟重新接納敘利亞,為中國和敘利亞在數月後把兩國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拉開序幕。截至目前,有22個阿拉伯國家是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夥伴,14個阿拉伯國家與中國建立戰略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Signal Group的評論還提到,在「阿拉伯之春」初期,中國就開始在敘利亞則派駐少量特種部隊,除監視當地中國公民外,之後還擴大到協助敘利亞重建軍事設施,並向敘利亞提供從中方購買的各種武器相關培訓。中、敘一度就敘利亞彈道飛彈計畫合作議題討論,直到2周前,在「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範圍還擴及到發電、天然氣、技術和農業項目等基礎設施項目。

以色列智庫:中國在中東已退回到「觀望者」角色
不過,隨以哈戰爭爆發、黎巴嫩真主黨開啟與以色列戰線,伊朗飛彈襲擊以色列,以色列強力奮戰取得攻擊優勢後,北京當局已調整力挺伊朗、敘利亞的中東政策。緊接著敘利亞阿塞德政權迅速垮台,則讓中國在中東局勢角色回到2023年前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簽署協議前,再度退回到「觀望者」的角色,試圖保持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也採取溫和手段修復與以色列的關係。

Signal Group認為,儘管中國繼續追求在中東發揮重要經濟、貿易作用與效益,但在該地區的外交努力成效已大幅被消蝕。簡單說,中國在中東地區沒有能力扮演調停者,或在重大事務上發揮足夠影響力。
烏克蘭基輔陸軍轉型與裁軍研究中心亞太地區部門主任、「國防安全研究院」駐點研究學者溥猷立(Yurii Poita)大致認同上述觀點。他接受《風傳媒》訪問時則從敘利亞、中國關係,解析北京當局當俄烏戰爭調停者的能力。
溥猷立表示,敘利亞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後,中國幫助敘利亞建造紡織廠、體育場等項目,中國也簽署水力發電廠和橡膠輪胎生產廠建設合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在敘利亞進行石油開採,產量約每天10萬桶。 2021年,中國是敘利亞第二大進口夥伴,佔11.1%,但敘利亞對中出口額佔總出口不到1%。

專家:中國全球安全倡議是個肥皂泡
儘管如此,中、敘關係則更升溫,敘利亞是2020年6月在聯合國支持《港版國安法》的國家之一,敘利亞也支持中國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2023年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曾與夫人出席杭州亞運開幕式,會見習近平,並率敘利亞官員代表團討論經濟關係。中國外交部指出,阿塞德出訪中國把雙邊關係提升到新水準。
中國駐敘利亞大使館武官在2024年官方活動中表示,「中國軍隊將繼續堅決支持敘利亞軍隊和人民,維護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與敘利亞軍隊和人民的務實合作。」 (相關報導: 俄烏戰爭》逾1300位俄國人反戰遭監禁「強迫精神治療」 唯他靠國際聲望成功出逃 | 更多文章 )
溥猷立強調,敘利亞與中國無論具有「戰略夥伴關係」、經濟和軍事合作、領導人會議、決定性支持聲明,都沒有保證阿薩德的安全,而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再次證明自己只是個肥皂泡,「烏克蘭最終應該記取這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