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垃圾不減反增?蘇俊賓籲政院正視海廢源頭管理及水域安全問題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今(19)日在行政院會中提到,海岸垃圾並未如預期減少,呼籲行政院應跨部會合作。(圖/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會今(19)日聚焦「海洋有愛,親海無礙」政策,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於會中提出警訊,官方數據與地方實況出現落差,海岸垃圾並未如預期減少,反而有逐年增加趨勢,凸顯海廢源頭管理及水域安全問題亟待解決。蘇俊賓呼籲行政院應跨部會合作,以科學化手段提升政策實效,積極促進全民親海文化的同時,更要確保海岸環境品質與水域安全。

蘇俊賓指出,雖然環境部多次宣稱海岸垃圾量逐年下降,但地方政府與民間淨灘志工的實際觀察卻大相逕庭。以桃園市為例,淨灘清運的廢棄物量從108年的130噸大幅攀升至去年的442噸,今年更預計達到480噸。此趨勢與海委會海洋保育網的全國清理數據相符,全國清理量從111年的1756噸暴增至今年的7765噸。這顯示,海岸廢棄物並非減少,而是因為淨灘能量提升,才清運出更多垃圾。環境部公佈的推估量應與淨灘清運量一同檢視,才能反映真實情況。

蘇俊賓強調,清運量逐年增加意味著「源頭管理」明顯失效,只能靠末端的大量清運來彌補,如同與時間賽跑。他以桃園海岸線為例,僅僅兩週未淨灘,海廢便明顯堆積,可見若源頭管理不力,末端維護將耗費難以估計的人力物力。

蘇俊賓呼籲,海廢問題並非單一部會可獨力解決,且具有跨縣市、跨區域的特性,行政院應正視此議題,進行跨部會協商。歷年海廢成分調查顯示,台灣海廢主要來源為漁業廢棄物(如漁網、膠筏保麗龍)及民生塑膠製品,這些都與源頭管理政策息息相關。因此,他建議行政院應協調海委會、環境部、農業部,針對海廢的源頭管理訂定更積極的輔導與管理措施,除了落實限塑政策,更應針對許多國家已禁用的保麗龍漁具等漁業廢棄物加強管理,並健全漁業廢棄物回收體系,才能有效提升海岸環境品質。

此外,蘇俊賓也點出台灣水域管理單位分歧、缺乏專業指引的問題。他認為,現行辦法並未以鼓勵親水、親海的思維來制定,且缺乏全國統一標準與結合氣候調查的水域安全參考資訊。因此,他建議建立分級分季節管理機制,根據活動風險(如潛水、衝浪、游泳、立槳等)制定專家級與普通級規範,讓民眾清楚了解自身能力與水域條件的適配性。同時,透過科學數據,針對不同季節的水流、氣象條件設立安全標準,適度開放親海活動,並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制定統一標準,在活動安全與民眾親海體驗間取得平衡。 (相關報導: 台東海灘驚見上千隻「藍色泡泡」!不小心碰到「僧帽水母」會怎樣?死掉的也有毒?專家曝可怕下場 更多文章

針對蘇俊賓的建議,行政院長卓榮泰指示環境部、農業部及海委會積極整合,加速推動海廢溯源與源頭減量計畫,強調應從減少垃圾生成與改善現況雙管齊下。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則表示,未來將擴增海域監測點位,透過即時海象資訊與分級指引,提供科學化分析,並加強宣傳,提供水域安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