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翹觀點:手抄禁書盜火傳薪的瘂弦與林清玄

禁忌的年代,總有盜火傳薪之人。(AI生成照片片)

1966年,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推出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敘述一個壓制自由的世界,禁止人們閱讀及擁有書籍,消防隊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焚書。男主角蒙塔格就是一名負責焚書的消防員。反抗者的對策,是每人負責一本書,將之背誦下來,保存文化的火種。電影最後,觀眾看到漫天大雪的樹林草原間,許多「書人」穿梭其間,口中喃喃誦讀。他們用記憶傳薪。

在風聲鶴唳的戒嚴年代,瘂弦和林清玄從某種層面來說,都是盜火傳薪的天使。

這得從另一本書說起。新竹清華大學王俊秀教授,最近從小小一枚圖書章開始,串起一個又一個工程師,努力梳理出一整部臺灣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的另類歷史,甚獲好評。《我書故我在:復刻高雄煉油廠圖書章的記憶》已在日前問世,細讀一則則油人的生命故事,令人感慨。

例如中油高雄煉油廠首任廠長賓果(1909-1950),1923年淸大化學系畢業,美國賓州大學燃料工程博士(1940),可惜1950年與化驗室主任俞慶仁從事提高汽油辛烷值實驗時雙雙殉職,留下結婚才4年的妻子。後來中油人用賓果遊戲,紀念賓果廠長。

又如繼任廠長的張明哲(1914~1998),還和老君廟元老金開英及賓果支持以譯作為主的油人同人雜誌《拾穗月刊》,並對外發行,為外界所熟知,直到1998年停刊。張明哲後來做到清大校長及國科會主委。

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出版新書《我書故我在:復刻高雄煉油廠圖書章的記憶》。(作者提供)
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出版新書《我書故我在:復刻高雄煉油廠圖書章的記憶》。(作者提供)

東吳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張綺容高度評價此書並且寫序推荐。張綺容教授指出,臺灣中油,是傳遞知識的火炬。寫成《我書故我在》的王俊秀教授,則是將這把火炬傳給世人的普羅米修斯。

而這把知識的火炬的火種又在哪裡呢?答案就在這本《我書故我在》的歷史現場——高雄煉油廠的圖書館裡。王俊秀研究發現:高雄煉油廠共計10所圖書室,藏書有的來自東京,有的來自滿洲國,有的來自上海,有的來自海內外私人捐贈,一架架、一落落都是油人前輩「右手煉油、左手鍊字」的火種。

中油高雄煉油廠辦的《拾穗雜誌》,在1950~1970年代很受歡迎。(取自《我書故我在》)
中油高雄煉油廠辦的《拾穗雜誌》,在1950~1970年代很受歡迎。(取自《我書故我在》)

這10所圖書室的館藏裡頭,不乏中國一九三○、一九四○年代出版的舊籍,由於作者沒來臺灣,因此,這批舊籍在戒嚴時期都屬於禁書;所幸高雄煉油廠裡頭都是高級工程師,警備總部查禁書很少查到裡頭去。

張綺容還說了一段秘辛,1954年,臺灣現代詩推手瘂弦,進入高雄左營軍中之聲廣播電台擔任編輯,期間常藉職務之便,到高雄煉油廠的圖書館翻閱書籍,名義上是找資料,實則是去抄禁書。由於館藏不外借,瘂弦於是「像中世紀的僧侶」那樣,將戴望舒(1905~1950)、聞一多(1899~1946)……等中國現代詩人的作品抄錄下來。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臺灣現代詩壇的火種。

瘂弦不僅深入高雄煉油廠的圖書館「盜火」,還將戴望舒、聞一多易名為「馮蝶衣」、「聞家驊」,再將其作品刊登在自己創辦的《創世紀》雜誌上;此舉宛如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盜火供世人取用,促使文明發展、文化昌盛。

日前才安葬的詩人瘂弦,早已是名滿文壇的重量級人物,影響了後世無數作家。處在戒嚴年代,許多人都各有辦法鑽空子、找漏洞。我的同學林清玄,當年也曾經幹過類似的事情。

1975年,筆名寒爵的韓道誠老師(左一)應學生林清玄(右二)及我(右一)之邀,到新竹清華大學梅園一遊。(作者提供)
1975年,筆名寒爵的韓道誠老師(左一)應學生林清玄(右二)及我(右一)之邀,到新竹清華大學梅園一遊。(作者提供)

民國60年代初,臺灣社會依舊籠罩在嚴峻的氛圍中,我們常寫方塊批評時政的國文老師韓道誠(筆名寒爵),曾戲稱:「愛國」(東)這條路走到底,便是臺北看守所(坐牢)。但世新因為校長成舍我之故,卻是許多被迫噤聲的書生如傅中梅(傅正)、王曉波的棲身之所,也吸引一批學生無畏追隨。

一天,林清玄弄來一本魯迅的《阿Q正傳》,約莫有2萬多字,花了幾天,用複寫紙複寫了3、4份,分贈同寢室同學。他的字跡漂亮,腕力可透紙背,大家如獲至寶,小心翼翼收存。那時,我們還辦了一份學生雜誌《奔流》,當時有老師提醒,魯迅在上海也辦過同名的刊物,但因資訊封閉,一時難以查證,遂仍繼續「奔流」下去。直到近年,孤狗大神發威,才知老師說的沒錯。似乎我們和魯迅還頗有緣份。

早5年過世的林清玄,興許已在天堂門口迎接後到的瘂弦,泡一壺好茶,敘敘離情,暢談當年手抄禁書傳薪的往事。 (相關報導: 風評:年改反年改─所謂「正義」遠近高低各不同 更多文章

作者與林清玄等當年辦了一份學生雜誌《奔流》,寫得一手漂亮字體的林清玄,在封面寫下杜詩「星垂平野闊」之句。(作者提供)
作者與林清玄等當年辦了一份學生雜誌《奔流》,寫得一手漂亮字體的林清玄,在封面寫下杜詩「星垂平野闊」之句。(作者提供)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