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論者的創意和想像力不容小覷:《剪裁歧見》選摘(2)

人們對事實懷疑就容易衍生陰謀論。(圖為引發無數陰謀論的披頭四照片)。

陰謀論通常會認定某些行為者具有極大的權力:可以擬定計畫、控制他人、保守機密等諸如此類的事情。愈相信那些行為者的確擁有這麼大權勢的人,愈不可能把拆穿陰謀論的人當成一回事;在他們眼中,拆穿陰謀論的人,可能是陰謀主使者的代理人或遭他們愚弄的人。因為拆穿陰謀論的人不受信任,因此政府若想用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提供可靠資訊—來消弭不實(而且有害)言論,很可能徒勞無功。陰謀論讓人特別抗拒用最簡單的方法導正錯誤,這正是陰謀論格外令人憂慮的原因之一。

更廣泛來說,陰謀論者往往高估了官員和官僚機構的能力和權限,以為他們可以擘畫和實現一些複雜的祕密計畫—儘管有大量證據顯示,在開放社會中,政府的行動通常無法保密太久。試想一個政府要在自己的領土策劃一場恐怖攻擊行動,或是布局暗殺政敵,必須要費多大工夫,才能夠隱藏並且掩蓋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至於在一個封閉的社會中,要保守祕密容易得多,人民不信任政府的說辭自是理所當然。在那樣的社會中,陰謀論就比較可能是真的,而且受限於可取得的資訊,也比較難證明它是假的。但是在擁有新聞自由、有權力分立和制衡的地方,其實很難一直隱藏自己的陰謀。

這並不是說,陰謀論就不可能是真的。即便在自由社會中,陰謀論也可能是真的。我們看過一些例子證明這類陰謀論為真。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在這類社會中,因為有制度的制衡(institutional checks),權勢滔天的團體不太可能長期隱藏祕密,尤其這些祕密事關重大的話。

陰謀論(不管是真是假、有害無害)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們究竟有沒有理據(justified)。理據和真實是不同的概念;真實的信念可能無法用理據來說明,而有理據的信念可能並非真實。我也許相信地核中有火,這個認知是正確的;但如果這樣相信的原因是火神伏爾坎(Vulcan)託夢給我,那麼這個信念就缺乏理據。相反的,聖誕老人雖然是假的,但認為聖誕老人存在的信念卻有理據可言,因為孩子有充分理由相信父母告訴他們的事,並且採用合理的捷徑思考(sensible heuristic)(「如果我的爸爸媽媽這麼說,那這件事應該是真的」);當孩子發覺聖誕老人是天下父母共同編造的陰謀產物,那麼,他們就有充分理由認為其中有陰謀,而且確實如此。

陰謀論通常都缺乏理據嗎?是在什麼情況下?關於這些問題,認識論和分析哲學有一些相互衝突的論述和諸多爭議。我們在此沒有必要在最困難的問題上選定立場,部分是因為相關論述未必互斥;每一種論述都說明了這個領域的一部分。為利於後文討論,我們先簡短回顧一下可能的論述。 (相關報導: 專家評析:金融陰謀論─從猶太人的陰謀到貨幣的戰爭 更多文章

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有一項知名的看法,認為陰謀論通常忽略了政治和社會行動中隨處可見的非意圖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並假設所有結果一定都是某人有意為之。 他的基本概念是,許多社會結果(social outcomes),包括經濟的大趨勢,是由很多人的作為(acts)和不作為(omissions)交織而成,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是有意為之。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並不是誰刻意策動的;失業率上升或通貨膨脹,不動產或油價上漲,反映出的可能是市場壓力,而非有意圖的行動(intentional action)。不過,人類普遍都傾向認為,任何效應一定是由有意圖的行動引發的,行動者往往是那些會從中受益的人(正應驗那句格言—「是誰得利?」﹝Cui bono?﹞)。也因此,陰謀論具有相當大但沒什麼道理的吸引力。依波普之見,相信陰謀論的人是採用了合理的捷徑思考,認為結果都是有意為之的產物;這種思考模式通常很有效,但也會產生系統誤差(systematic errors),尤其當結果產生自眾人的社會互動。